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九):是一种工作 更是一种使命

2021-03-16  宋伯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推出2015届校友宋伯雯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是一种工作 更是一种使命

宋伯雯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兰大人,“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不论是去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还是在国内高校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我认为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各种专业技能,还需要坚定的信念感和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资源,更是国家软实力策略。我们作为汉语教师,理应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我们不仅需要教外国人说“你好”,更需要使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从而理解我们,摒弃偏见。

   记得刚去韩国做志愿者教师的时候,学生问我:“中国大陆是不是特别缺水,你们是不是很少洗澡?”“中国的雾霾很严重,你们怎么呼吸?”“中国人很喜欢吃虫子对吗?”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时代,两个国家离得这么近,我们之间的偏见却还是这么深。国外媒体猎奇的报道我们没有办法左右,但我们汉语教师就是一个个活的中国名片,在海外,它们能接触到的中国人并不多,从我们身上才开始了解中国,我们就代表了中国。所以,我们身上肩负着的是中国形象,我们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我所任职的学校有一个前任汉语教师,以前因为租住的房子离学校过远,经常迟到。我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们中国人经常迟到,你不要迟到。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想让他们消除对中国人这方面的偏见,所以我在这所学校任职的一年中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在最后快结束工作回国的一次谈话中,我和我的搭档老师说:“中国人很守时的。”他点头说:“对,你没有迟到过。”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认识到我们的肩上担负着“中国名片”的责任。

   如今在国内高校工作,我们面对的是身在中国,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们,对汉语的要求和中国文化的底蕴理解有更深的需求,这更需要汉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面对学生的随时提问给与合理的回答。我们所面对的也不仅仅是“汉语语法问题”,还有“中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没有在课堂中学习过,但始终记得我们的使命和我们的角色,才能使我们找准方向,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

   如今,学界对如何培养新时代的汉语教师有很多要求与提议,这让我们看到,以前单一的只教汉语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了,新时代的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语言教育层面,还要结合实际学生、行业发展需求、学生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行业型的国际汉语人才。我们也要不断的结合工作实际和国际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扎实掌握汉语语言本体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同时兼顾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选择了汉语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使命与一份责任,我们要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做合格汉教人!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作者简介:宋伯雯, 兰州大学文学院2015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现任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讲《汉语综合》《现代汉语》等课程,厦门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博士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