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2013-12-30  文学院
  一、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1928年创建兰州中山大学国文系,建国后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改为文学院。作为国内较早的学科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秉承了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先后有张曦、邓春膏、张舜徽、陈毓罴、杨伯峻、陈涌、黄伯荣、祝敏彻、郑重、吴小美、林家英、齐裕焜、胡垲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为推动本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数代人8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具有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科研和教学为基础。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两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按照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四个学科方向。2006年、2010年,甘肃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均被评为优秀。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列为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方向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设有四个学科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论与思潮论、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研究、女性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在学界均有较大影响,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研究走在学界前列,东干文学研究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西部小说、西部诗歌、儿童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绩,《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在体例和内容上均有新的突破,参编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资料汇编》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中深具影响。
  2、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方向。在唐宋文学文献研究、古代戏剧文学与文献研究、古代散文研究中特色显著。唐代铨选与文学研究获得了学界高度重视,在两宋党争与文学、唐宋家族文化、涉医文学、宋室南渡后的文学流派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敦煌文学与河西宝卷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五四”前后的文话研究、古代散文与批评范式、骈文研究、元祐散文研究、《庄子》传播研究、王世贞研究等方面有系列成果。
  3、文艺学学科方向。在文化诗学研究、文学人类学与西部文艺研究、活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历史诗学、翻译文论史研究处于该领域前沿,在原型美学研究、文本批评方法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系列学术成果,在古代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文献整理上有重要收获,文学人类学、活态文化和西部文化产业研究处于较高水平。
  4、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方向。在西北方言研究、民族地区语言接触研究尤其在兰州与临夏方言研究等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敦煌文献的语言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并在文献字词考释、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学科学位点建设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按照在甘肃省重点学科建设期内“分阶段、分重点地稳步推进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建成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2个博士点,保持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点的优势”的建设规划,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建设,修订和落实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形成了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和标准体系。筹划和实现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招生工作,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四个学科方向招生。
  2、学术团队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9人(含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讲师2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占教师总数的65.3%。校外毕业者25人,占教师总数的51%。按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推动学术团队建设:
  (1)引进杨玲教授进入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工作。
  (2)晋升教授2人(李利芳、赵晓珊),晋升副教授2人(刘文江、郭茂全)。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生8人(胡颖、常萍、杨洪敏、杨文秀、张建民、周仲谋、邓文靖、马梅萍)。博士后出站1人(冯欣)。
  (3)聘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中国作家协会陈忠实、中国武警文工团张保和、山东作家协会张炜、中国作家协会刘震云为我校兼职教授。
  (4)聘任权绘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曾维刚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副所长。
  (5)敏春芳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3、人才培养
  (1)坚持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为本科生开课制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要求学科内有较高学术威望的老师,尤其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始基础课及专业课,让本科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及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能力。
  (2)遴选优秀教师从事课堂教学与论文指导。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写作、评论及文化创意的能力。
  (4)编写专业教材。
  曾维刚副教授参与编写《唐宋诗词教程》、冯欣副教授编写《青少年人文读本》等教材。
  (5)创建稳定的实习与实验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建了稳定的实习与实验基地,现与中国信息文化交流肯尼亚有限公司、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北京英迈语言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签订了协议,加强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学。
  (6)研究生通识课程与专业方向课建设。
  从2012级研究生开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6门通识选修课,分别是: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中国古代诗歌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电影理论与批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积极创新研究生专业课建设,新开设:世界华裔文学专题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专题研究、域外汉籍与出土文献、历代科举与文学等课程。
  (7)举办学术论坛与专家讲座,创新培养模式,建设研究平台,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名家到我院讲学,如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教授等;举办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及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交流研究心得,讨论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征集学术论文,并对优秀论文进行展示交流。
  创新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及交流,将学术活动与交流纳入培养环节管理;增强研究生实践环节管理,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已有4个实习基地,提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8)增加外国学生来院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数量,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本学科现有学术型硕士留学生28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28人,分别来自韩国、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家;2013年,我院培养的一名韩国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2012年,我院派出1名博士生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通过吸引外国留学生及派出研究生出国学习,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4、科学研究
  (1)、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纵向经费41.44万元,横向经费61.1万元,总经费102.54万元。
         文学院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1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
曾维刚
2013
2
《沧浪诗话》与宋代诗学研究
雷恩海
2013
 
         文学院2013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1
新世纪词典体小说研究
李晓禺
2013
2
谣言、传说与神话的比较研究
刘文江
2013
 
       文学院2013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1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程金城
2013
2
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研究
程金城
2013
3
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
郭茂全
2013
4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杨建军
2013
  (2)、教师发表论文共132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31篇:A类论文10篇;B类论文7篇;C类论文14篇;D类论文101篇。出版、主编著作11部,出版教材1部:A类7部,B类1部,C类4部。研究报告1项。
  (3)、获得兰州大学2013年中央高校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12项,重点培育项目1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自由探索项目(教师)5项,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生)3项,共获得资助经费105万元。
  (4)、科研成果获奖3项,曾维刚的论文《张鎡<南湖集>成书考》、雷恩海的专著《雪桥诗话全编(校注)》、王勋成的论文《从选举制审视唐人的及第登科入仕》获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冯欣的论文《跨国合作纪录片中文化主体间的微型对话》获“央视纪录频道杯”促进纪录片繁荣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征文评选三等奖;李利芳获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称号。
  5、学术交流
  (1)出国访问与接待国际访问。8月30日-9月1日,白天书记、李利芳副院长一行随景涛副校长出席第五届中韩大学校长论坛,访问了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全北大学、湖原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多所韩国高校;12月5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亚太战略中心主任奥索尔、公共卫生保健管理教研室主任德米特里一行来我院进行交流。
  (2)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白烨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赵毅衡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吴兆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沈惠如和林宜陵副教授、青年导演金华青、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
  (3)举办学术会议。5月,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成立大会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是甘肃省委宣传部主管、兰州大学发起成立的文化社团;6月,“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甘肃省文联、兰州大学文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省文学院、东莞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兰州大学文学院承办;7月,我院成功组织“两岸学子中国西部社会文化考察研究项目”,该项目由我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10月,由我院主办,萃英学院、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与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协办的“敦煌文化与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4)短期学术访问。外派教师4人赴韩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台湾东吴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交流。
  (5)出席学术会议。全院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42人次,其中国际会议17人次,国内会议15人次,省级会议10人次。
  这些学术活动拓宽了学术交流的渠道,加强了与国外、国内高校间的合作,推动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交流工作快速发展。
  6、建设规划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时间已经过半,下半期的建设任务还很繁重。总结已有的建设经验,下半期的建设工作需要突出三个重点。
  (1)加快学术团队建设步伐。通过遴选和增补本学科博士生导师,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吸收特色研究方向博士后出站人员,选留紧缺学科方向优秀博士毕业生,培育学术骨干,改善学缘结构,完善梯队结构,提高学历水平等多种途径,充实和壮大学科师资力量。具体指标为:引进学科带头人5名,学术骨干5名,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5名;本学科专职教师人数达到6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达到80%;培育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各1名;建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四个创新团队;建成2-3门甘肃省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2)凝练学科方向。在本学科二级学科布局更合理的基础上,使二级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凝练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学史论研究、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与当代文学评论、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个子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凝练出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古代戏剧文学与文献研究、古代散文与文话研究三个子方向;文艺学方向凝练出文艺美学与文化诗学、文学人类学与西部文艺、活态文化与文化产业三个子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凝练出西北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敦煌文献语言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三个子方向。筹划重点建设2个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具有西部资源优势的学科方向。
  (3)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建成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个硕士点,使二级学科硕士点增至8个。筹划建设1个西部文学艺术省级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筹划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1)资料室建设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图书资料丰富,图书资料室现有中外图书近16万册,有6个书库,其中有多种大型丛书和类书,还有一批善本图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500卷,《大藏经》及其《补编》137卷,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0多卷,订购中外报刊200种,拥有良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与资源查阅、借阅系统,图书资料利用率高,完全能满足全院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本科生的需要。
  (2)研究所硬件建设
  各研究所办公室、研究生自习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均以能满足授课、自习、讲座、报告之需为标准重新进行布局和建设。
  (3)改进办公条件,增强图书资料建设
  进一步改善本学科教学科研的基础条件,更换书柜、书架,增加办公电脑、图书阅览电脑,采购最新出版的文学作品、语言文献、学术专著等,增加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图书达到16万册(部),期刊250种。
  8、服务甘肃省文化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积极谋划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筹划成立了甘肃省委宣传部主管、秘书处设立于兰州大学文学院的“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学科以“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为依托,举办学术会议三次、学术调研16人次、参加甘肃省文化咨询活动6人次,积极参与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心的甘肃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相关问题的研究,地方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区域项目的研究,积极服务和推动甘肃省文化建设。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