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师生参加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16日至10月17日,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汇聚了来自世界100余所高校的近500位专家学者。Bilibili直播期间,观看人数最多时高达1万多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重大伦理问题,为新时代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提供新思想与新方法。
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张同胜教授在本次会议中担任“后人类纪的伦理转向”分论坛的主持人,并邀请了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方喜研究员为本次论坛的与谈人。参加这一分论坛老师、同学众多,分别来自不同的高校或学院,我院的2名本科生、7名硕士生与1名博士生也参与其中,每人发言10分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的汇报。
本次分论坛共分为上下两场举行,张同胜教授率先发言,首先他表达了对聂珍钊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举办这场学术研讨会的感谢,接下来他探析了后人类纪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伦理的实质问题。
上半场共有7名发言者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展开简述,主要围绕着人工智能时代这一时代语境展开,具体包括后人类主体性问题研究、人工智能的死亡伦理问题、机器创生反思、后人类伦理断裂、后人类视阈下的(非)物质性叙事、后人类纪伦理回向趋势、机器人伦理等多个论题。
黄鸣奋教授分别对发言者各具重点的研究进行了深度的评议。黄教授还紧扣大会主题为参会者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他表示,科幻具有一种未雨绸缪的功能,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共同体背景下思考伦理规则的演变。
分论坛的下半场,同学们的论题也十分丰富,论题涵盖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经典文学研究、英剧中的伦理转向问题、人机交互中的智能陪伴、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原型神话研究等多个方面。刘方喜研究员也对参会人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还立足于现实经验为参会的同学们更好地从事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提出建议。刘方喜研究员谈到:在研究科幻作品的时候,需有未来意识,也要具有现实经验,多关注人工智能已经取得的成果会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反思。如何限制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释放其正面潜能才是重要的。
评议后,黄鸣奋教授与刘方喜研究员还进行了一番发人深省的对谈,二位老师在科幻文学研究要回归文学技巧本身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他们期待我院的青年学子今后能够在这个领域产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