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优秀博士毕业生吴世奇:“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0-07-16 文学院
吴世奇为兰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古世仓教授。

吴世奇曾获兰州大学“三好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党员”一等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单独作者或第一作者,在《人民日报》《当代作家评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西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平台全文转载,曾主持“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人才项目”1项,参与“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 1项。在兰州大学文学院求学期间曾担任文学院研究生思政助理、文学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联络员等学生职务。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的重要活动,如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校友秩年返校、大型学术会议、本科生招生宣讲等系列活动。他以“书卷多情似故人”来自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明朝于谦这首题为《观书》的诗,生动地说出了读书人怡然自得的乐趣,它无关外在物质的占有,而是直抵灵魂深处的共鸣。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学习期间,我所能获得的最持久、最宽广、最便捷的慰藉,毫无疑问是来自浩如烟海的书籍。相较于物质上的充盈,精神上的富足来得更容易,一文不名的流浪者,也许是精神世界的王者,正如前段时间的网红“流浪大师”沈巍。书籍于我而言如时空穿梭机,让我能不积跬步仍可至千里,时而在鸟语花香的花果山上,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时而在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时而在烽烟四起的赤壁崖边。书籍于我而言也似老友,得意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失意时共同走出失败的阴影,能够随时随地倾听我的心声。
《庄子》中有句话,点明了人生与知识的关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尽管人短暂的一生不能穷尽世间知识,甚至耗尽毕生努力也难以触及亿万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枯燥乏味。正是因为人生光阴的有限,我们才更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去努力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缘于身边同学的带动以及自身的主动,我每天最多时间都用来了读书,曾经以一年接近150本的阅读量获得学校图书馆颁发的“阅读之星”。由本科期间的经济学专业转到如今的文学方向以来,我自己也不清楚读了多少本书,但仅我自己购买的已有1000本左右。我在读期间所有的奖助学金,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钱都用到了买书上,也只有在这一点上我才算得上是一个出手大方的人。我曾多次跟同学调侃买书费钱、搬书费力、看书费脑,斩钉截铁地说以后再也不买书了,但每次看到喜欢的书依然会食言。
读书不仅能够使我获得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了我生活的经验、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读过的书能够逐渐融入我的血肉之中,让我把一些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柳青在其长篇小说《创业史》中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时恰好在研究生阶段,它给予了我心灵极大的震动,正是由于这句话我才坚定信念要在学习中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我积极主动地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无论是面对冬天的寒气还是夏季的蚊蝇,我都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而在自习室通宵达旦过。凌晨四点钟的洛杉矶我未曾得见,但我见过凌晨四五点钟兰州的样子,而陪伴我度过这些漫漫长夜的,除了窗外的朗月清风,就是室内的一本本书。
世间的奢华有千种万种,但我认为读书是最廉价的奢侈,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纸中城邦的国王。读书能够带给我的喜悦是直击灵魂而又千金不换的,正如王国维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很少有能够陪伴一生的亲人朋友及事物,但一卷卷书可以相伴我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