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王嘉军教授应邀为文学院暑期学校作学术讲座

2021-07-27  兰州大学文学院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72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嘉军教授为文学院暑期学校作了题为《解读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杨许波副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袁方愚、陈柏彤以及20192020级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嘉军教授引入海德格尔的死亡观这一统摄全篇小说的哲学观念后,便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剖析了伊凡逐渐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他分析了其中体现出的托尔斯泰对死亡的深刻思索,并着重分析了“死亡的孤独导致的濒死者对一切生者的敌意”“死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死亡的人格化”等重要命题,并通过具体文本展现了托尔斯泰文学作品中如电影放映般细致传神的描写、对俄国现实社会辛辣批判和揭露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时采用的自然主义笔调。此外,王嘉军教授还比较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特点,指出托氏作品偏于客观化,而陀氏作品偏于主观化。

  王嘉军教授引用海德格尔“本真性”概念和萨特“自欺”概念,结合文本内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观进行了反思,探讨了死亡是否是本己的、死亡是否是确实的、死亡代表的是什么等问题。并由盖拉西姆通过给予伊凡关怀与爱,带来的自我之死向他者之死的转变,引出关于“死之于生的意义”的三个阐释维度:一是责任、临终关怀、仁爱,不论我们做何种职业,都应给予人们关怀,而不应把人视为机器;二是自由和人生的意义,在死亡的幕布下,不断寻求生的意义,能指导我们选择更有价值的生活;三是自我之死与他者之死,面向他者之死时,用关怀代替冷漠,有助于我们面对自我之死以及寻求生之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王嘉军教授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冷静平和地面对死亡带来的虚无和绝望,回归自我的本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并比较了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西方思想和文学常将死亡直接视为对象进行思考和描写,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少避讳谈论死亡,文学作品也常将死亡转化为虚无等其它问题。此外,王嘉军教授结合学术研究,指出不同的思想流派面对死亡有不同的思考,应该关注其在思想源流中的定位。

  王嘉军教授从一篇文学作品中挖掘出托尔斯泰对死亡的书写,并将其联系到海德格尔等哲人的思考,用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其进行反思,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脉络鲜明、鞭辟入里、逻辑清晰的讲座,深化了同学们对于文学的认知,拓展了同学们学术研究的视野。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