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11月24日晚,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胡志红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世界生态批评五十年:演变、挑战及前景”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主持,是文学院本科生学术活动月暨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名家讲座第七讲,校内外师生400余人参加了讲座。
胡志红教授立足当下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指出生态批评不仅在地理空间上持续拓展,也演变成了国际性的多元文化批评运动。生态批评已有五十多年繁茂芜杂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波,即第一波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波环境公正型生态批评和第三波跨越性生态批评,每一波都有自身独特的理论方法并呈现诸多迥异的特征。
第一波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可追溯至1972年,该年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米克出版了专著《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自觉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探讨了文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主要研究自然书写、自然诗歌、荒野小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人类参与的环境未被纳入生态批评的视野,种族、性别、阶级、历史、政治等问题被忽视。这一局限性导致了生态批评内部的理论危机,也为下一阶段生态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波环境公正型生态批评始于1997年,生态批评学者T.V.里德首次提出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术语,透过种族、性别、阶级的视野考察人与自然交汇的中间地带,探寻走出环境危机的多元文化路径。第三波跨越性生态批评努力冲破文类范围与地理范围,理论建构更为复杂,新概念、新范畴迭出,物质生态批评、人类世、环境人文学、动物生态批评、生物符号学等学术取向悄然兴起。
胡志红教授指出,生态批评也面临着学科危机,这种危机是由学科的无比泛化、学科强势扩张、生态本土主义淡化和生态世界主义强化等引发。对此,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生态批评学者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对待生态术语及其相关的新概念和新范畴既要保持开放心态,又要冷静分析,参与学术对话,更好地发挥生态批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