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11月28日下午,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海洲教授在线参加了文学院“本科生学术活动月暨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师生们作了题目为《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线》的线上讲座。王海洲教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周仲谋副教授主持,是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九场。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文江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师生近300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篇,王海洲教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勾勒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进程的脉络和线索。他指出,民族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精神是中国电影的命脉,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是曲折的,甚至在某些时期处于断裂状态,在这些时期,由于战争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的进程总是被打断,但根脉并未断绝,而是一直在路上。
其次,王海洲教授介绍了罗艺军、林年同、陈趾青、郁达夫等人关于中国电影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理论倡导和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王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着区别于欧美电影的特点,即它蕴含着独特民族特色的创作方法,因此也为发现、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提供充分的可能性。
接下来,王海洲教授结合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经典影片,深入阐述了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之路的特点。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欧化”和“民粹”两种力量的角逐中找寻着“正道”,到了30年代初期,《桃花泣血记》等一批作品终于探索出了中国风格的恰当表达方式。发展到30年代中期,随着《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已经建构起较成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体系,但是该进程被日本侵略者发起的侵华战争所打断。抗战胜利后,在美国影片大量倾销的压力下,仍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颇具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影片,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丰碑和典范。“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从“市民电影”转向“人民电影”,虽受苏联电影影响,但仍能够自觉地从中国艺术传统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林则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带有民族色彩的优秀作品。进入80年代,中国电影又一次受到欧美电影的冲击,特别是欧洲艺术电影和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对中国电影影响颇大,促使其形成了一条追逐西方的道路上。通过上述回顾,王教授揭示出中国电影追随着时代变迁的脚步,每每探索初显峥嵘就被政治风云、战争等阻断,呈现出一个不断探索、而探索进程又不断被打断的历史线索。
在对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的梳理中,王海洲教授总结了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桃花泣血记》《春蚕》《枯木逢春》《小兵张嘎》等影片在镜头调度、画面造型、意境营造上的独特创新;《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林则徐》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传统绘画造型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创造性运用;《城南旧事》《巴山夜雨》对留白和韵味的追求;《青春之歌》《林家铺子》中的象征和隐喻等等。一些导演还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写成了著作或文章,如郑君里导演的著作《画外音》,徐昌霖导演的系列文章《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最后,王海洲教授指出,现在是建立中国电影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的时候。中国电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应关注自身的优势,要重视中国艺术写意传意的传统,而不是直接挪用西方写实传意的手法。要用植根于中国哲学思想深处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含蓄凝练地传情达意,避免蒙太奇割裂时空的突兀,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再民族化”的进程。
在提问交流环节,王海洲教授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中国电影如何再次与古典传统发生联系”、“电影史书写”、“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民族化”等,作了详细深入的解答。现场报告结束之后,周仲谋老师进行了简短总结,认为王海洲教授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脉线的分析距有强烈的学者个性和启发意义,王教授所主张的把中华传统艺术、诗词歌赋的美学精神与创作经验融入电影之中,用中国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话语体系等观点,呼应了国家层面“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为研究中国电影史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国文学、艺术在电影创作及研究领域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打开了新思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和研讨,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