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辽宁大学胡胜教授应邀为文学院作线上学术讲座
3月26日上午,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胡胜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西游记》的‘前世今生’”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由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同胜教授主持,是兰州大学文学院“2022年度学术前沿系列名家讲座”活动之一。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校内外师生共近3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胡胜教授回顾了自己的治学之路,在对百回本《西游记》的关注之余,他注意到了在其之外还存在着可相比照的西游故事,由此产出了诸多的相关研究成果。百回本《西游记》“之内”和“之外”的两个系统则是胡胜教授本次讲座的重点,通过分析两个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胡胜教授对西游故事的演变历程进行了一次的详细梳理。
首先,胡胜教授厘清了其中的史实原型和文学纪实,对从玄奘取经的史实的纪实再到后来相关文本对他的神化等不同阶段进行了阐述,为听众们进一步阅读和研究西游故事提供了指导。不仅如此,胡胜教授对《心经》在西游故事成书中的护法作用等个案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他的解读既围绕着西游记百回本的成书过程展开,又跳出西游记的百回本,将其放置于广阔的西游故事系统之中,表现出了他所强调的跨文本研究《西游记》的必要性。
胡胜教授还结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多个文本对西游故事加以介绍。《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学界至今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释的问题,胡胜教授对诸如“唐僧为何是金蝉子”“唐僧为何为佛祖二弟子”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不仅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寻找内证,还结合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西游记》释疑。通过胡胜教授对西游故事的分析,听众也逐渐看清了《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胡胜教授更是以八个字来概括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形成——“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百回本《西游记》固然是集大成者,但胡胜教授始终提醒在场的各位师友和同学,在民间还有一条西游记的生成路径也就是“百回本”之外的西游故事,它是一个自生、自足、自洽的文化链条。胡胜教授对《西游记》两个系统的认识打破了研究者们的思维定式,呈现出另外一个西游世界。
胡胜教授还根据地理分布规律,对福建、江淮和西北一带的民间西游故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民间西游故事与百回本《西游记》应是两个互相参照的不同系统,而民间西游故事也承载了很多百回本《西游记》已经淡化了的宗教功能和仪式功能。
在本次讲座的互动环节,来自各大高校的老师、同学也与胡胜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央民族大学的曹立波教授就西游故事中取经的终点问题与胡胜教授交流,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的张惠研究员也就民间西游故事中对元明历史的演义与胡胜教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参加讲座的同学们也纷纷踊跃提问,胡胜教授都予以细致的回应。此次学术前沿讲座虽相聚云端,但气氛十分热烈,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张同胜教授在本次讲座的最后,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认为胡胜教授的论证展现了很强的逻辑性,听来深受启发,他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和逻辑严谨的论证思维都展现了一位学者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