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作线上学术讲座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9月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为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全体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历史发展与现代转型”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古文字学强基计划负责人陈晓强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李利芳院长致辞,诚挚感谢王立军教授对我校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关心和支持。随后,陈晓强教授介绍了兰大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基本情况,并向参会师生隆重介绍了王立军教授。
讲座中,王立军教授讲道,了解传统文字学的发展历史对传统文字学的学习有极大帮助,同时也应当重视其在现代的转型。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汉字的性质与传统文字学的学科归属。二、传统文字学的基本特点。三、传统文字学的传承发展。四、传统文字学的现代转型。
谈到汉字的性质时,王立军教授解析了字意与词义相互转化的两个阶段:一个是从词义转化为字意的阶段,一个是从造意回归到词义的阶段。前一个阶段称为“字的编码阶段”,后一个阶段则称为“字的译码阶段”。而汉字研究的一切问题都与这两个转化过程有关。王立军教授认为,古汉字和世界其他古文字相比,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在介绍了世界四大古老文字的基本情况后,他强调文字的选择是与一个民族所用的语言相适应的,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都是本民族独特的创造,不存在孰优孰劣,所以评价一种文字需看其是否能够有效满足记录本民族语言的需要。
同时,王立军教授还谈到了传统文字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并梳理了传统文字学的发展历程,为同学们认识和学习文字学提供了参考。他认为,传统文字学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以《说文解字》为中心,二是以形音义互证为方法,三是以文献解读为目标,四是以系统构建为追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说文》540部首的立体化网络的建构。他用“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概括了汉字学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特点,并点明其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自觉性。他同时指出传统文字学的现代转型非常值得关注。
最后,王立军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于语料库方法的数字化《说文》学基础资源构建情况。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为传统文字学的研究带来重大变革,唯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量化分析、多元关联、数据挖掘等多方面的功能,才能在呈现传统文字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使传统文字学的研究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科学结论。
讲座结束后,陈晓强、魏宏远老师分别致辞感谢。陈老师指出,当前我校古文字学强基班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魏老师认为王立军教授对传统文字学做了详尽的解剖,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2020级古文字学强基班王瑞霖同学向王教授提问,并得到了王教授细致的回答。最后,王立军教授对兰大文学院的邀请表示感谢,也对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的发展表示肯定。
本次讲座是本学期兰州大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名家系列首次讲座,古文字学强基班的同学们深受启发,他们表示此次讲座加深了自身对本专业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方法。同时,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也为之后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名家系列讲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