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南京大学蓝江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2-11-25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2年11月23日晚,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应邀参加我院第二届本科生学术活动月暨兰州大学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文学院分论坛,为师生开设了题为《从剩余快感到剩余数据:如何在数字时代读拉康》的学术讲座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亚洲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徐敏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漆飞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安老师、西北工业大学杨永强老师,以及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校内外师生共21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主持。

   蓝江教授从“塞壬的歌声”这一神话隐喻的当代解读出发,提出被询唤的主体和被构成的快感问题,经由对马克思市场体系中的剩余价值和拉康象征体系中的剩余快感两个概念的详细考察,蓝江教授创新性的提出数字时代算法体系中的剩余数据与主体解放之间隐秘的内在关联。在拉康的理论中,对象小a被定义为某种剩余物,在主人话语中,一个能指尝试为其他能指代表主体,但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剩余,这种剩余既是一种剩余意义,也是一种剩余享乐(超越快乐又内含快感)。拉康的剩余享乐受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的启发,齐泽克据此重新阐发和改造了这个概念,指认在剩余价值与剩余快感之间存在同宗关系:剩余价值是启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肇因,剩余快感是欲望的客体肇因。蓝江教授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现代人的症候在于主体从想象界穿越象征界时留下的创伤,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被压抑的快感形成了剩余快感,而不断地寻找溢出的剩余快感成为主体欲望的动力所在。当进入到数字时代之后,我们面对不仅仅是被象征界切割的剩余快感,也面临着被平台算法切割下的剩余数据。蓝江教授阐明了数字时代中剩余数据的产生过程与构成结构,以及被抛弃的数据如何对个体生命造成影响。平台算法体系脱离了主体性介入而自行生产数据,创造了一种新的领土模式——云空间,这一数据领域的规则不同于拉康的象征界秩序,数据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是被算法所严格限定的。在主流数据之外,那些被算法抛弃的剩余数据既逃逸了内在主体的束缚,也逃逸了数字资本的控制。如何让剩余数据与剩余快感在堆栈空间中呈现出来,重建新的象征秩序,成为在数字资本主义下思考主体解放问题的关键所在。

 

   谢亚洲教授认为蓝江教授的讲座富有思想冲击力与深刻性,能够鼓舞和启发青年学者走向学术之路。谢亚洲教授对剩余价值、剩余快感与剩余数据进行解读和补充,提出现有的权力体系、象征体系与算法体系是对人存在本身的秩序化想象,剩余数据与剩余快感以新的存在方式展现了存在本身的丰富性内涵。郭茂全教授高度肯定了蓝江教授对剩余数据与堆栈理论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认为在当今世界系统的层次划分这一问题上,蓝江教授对数字空间和技术生态及其结构性分层的理解极富洞见,为我们思考数字时代的新问题贡献了新的思想资源讲座交流环节,漆飞老师、华安老师等参会师生与蓝江教授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内容涉及拉康的象征界、巴特勒的酷儿理论、数字劳动、象征秩序、数据生产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问题,本次讲座相关问题的讨论引发现场师生强烈反响。

   王大桥教授对此次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蓝江教授的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当代感,在改造齐泽克理论的基础上,重返拉康在象征界中对剩余快感的解读,这种双重改造为我们思考如何将经典理论带向当代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