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阅读绿色经典,厚植生态情怀——世界地球日“地球之书”生态经典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顺利举行
4月22日,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研究团队组织的“以文学之美,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地球之书”生态经典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一分部逸夫文科楼102会议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研讨会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萃英学院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参加了研讨。
会议主旨发言中,郭茂全教授阐明了此次研讨会的背景与主题内涵,并以中外名家作品为例,介绍了环境运动与地球日设立的重要意义与重大使命。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定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就是为了以生态经典阅读与研讨的形式来庆祝地球母亲的节日,更好汲取生态经典的思想滋养,培养生态意识与生态情怀,并在生活中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的自觉行动。今年地球日主题“众生的地球”中,“众生”指的是“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动物”,从万物皆有生命的维度来说,万物即众生,众生即万物。“众生的地球”就是所有存在物的家园。中国世界地球日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召唤着每个人的“仁爱之心”与“审美之情”,活动就是“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文学响应,就是生态责任的“道义担当”。
研讨会分“地球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态与生态批评”两个主题依次进行。第一个主题的研讨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张涛主持。潘伍豪、平方园等与会代表分别作主题发言。潘伍豪以“走向生态审美共同体”为题,从生态危机产生的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揭示了现代文明、消费主义等对于环境的危害,提出要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将环境中的其他生命视作与人共存的共同体内部成员,认为生态审美共同体从审美角度考察作为生物的人的生态存在和审美能力的生成,考察环境变化对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影响以及人的生态存在的潜在可能,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具体路径。平方园以“数智时代生态文明的思考与建设”为题,阐述了不同社会阶段自然观的变化,指出了智能时代技术变革带给生态问题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提出要加强研发设计人员科学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设计,同时不断深化对生态伦理学的调查、研究、教育、宣传及实践。孙岚以“《地球的故事》:生命演化与伦理关怀”为题,介绍了罗伯特·哈森《地球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与重要价值,认为哈森跨学科的视域启示我们,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应对与化解生态危机,妥善谐处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共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与人类的新未来。马燕以“气候书写与生命健康”为题,提出以英国作家麦克法伦为代表的气候书写,主要是应对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滞后性所产生的误解、怀疑甚至否认等问题。气候书写不仅关涉气候对于人类健康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全球气温升高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气候变化改变媒介传播传染病的模式,使得发病率上升等,而且为我们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具体策略与行动指导。李登瑞以“全球化浪潮中的生态问题思考”为题,在分析厄休拉·K.海斯的《地方意识与星球意识:环境想象中的全球》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化愈加深化的今天,生态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要突破地方环保主义的壁垒,强化全球意识,增加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对话,多方面融入地方想象,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实现根本解决生态问题的可能。葸明远以 “‘盖娅’之音——解读《与地球同行的 7 日之旅》”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指出了韩国作家洪渊美《与地球同行的 7 日之旅》的深刻内涵与理想主义倾向,认为人类经过一系列的伦理选择而成为了人,如果人类一再放纵自身欲望,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毁灭,倾听地球“盖娅”的声音也是倾听人类内心声音的过程。吴琼“《增长的极限》:以平衡破极限”从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详细介绍了罗马俱乐部成员围绕人类当下和未来困境展开的具体研究,追溯了《增长的极限》所提出问题的历时演变,提出“无增长”的生存方式,将更高的生产力、更长的寿命等“增长”型的价值追求替换为高质量的生活标准和自然环境,认为平衡状态下的可能性才是无穷的,追求平衡才是当代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主题的研讨由文艺学专业2022级博士生潘伍豪主持。张涛、王兵兵等与会代表依次发言。张涛以“生命共同体构建——关于生态批评的反思与展望”为题,结合时下热点新闻,认为生态批评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人类寻求自我发展中不损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自然生态的保护中维护人类个体需求与正常权利的“公平正义”,保持人性关怀。并提出未来生态批评要立足于人与自然作为“血肉相连”的整体,来反思导致生态危机的微观与宏观原因,为建构一种超民族、超种族、多元一体的人与世界万物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王兵兵以“厄休拉·K. 海斯‘生态世界主义’概念及其启示”为题,分析了海斯“生态世界主义”观提出的社会背景与学术价值,反思了其理论可能存在的限度,认为“生态世界主义”提倡超越地方思维、地方意识的局限,将个体与群体重新纳入由人类与非人类共同组成的全球生态网络之中,为更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理论基础。但是,伴随全球化本身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问题和环境破坏问题的恶化,“生态世界主义”也可能导致对弱势种族、国家造成环境治理方面的不公正。李俊芳以“《沙乡年鉴》‘土地伦理’的内涵”认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把人看成是土地共同体中普通的一员,人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破坏甚至剥夺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只有人类把大地看成是共同体时,才会尊重和热爱它;提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沿袭至今不仅加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对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铭以“石头成就细菌的理想——解读刘慈欣《流浪地球》”为题,从生态整体主义观分析了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中的生态意蕴及启示,认为作者以宇宙为图景书写人类文明生存的作品背后存在着“宇宙与人类”的对立结构。在这种对立的叙事结构中,地球既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又受到人类的破坏而造成危机,这种矛盾性的揭示与形成的张力,对盲目崇拜科技和依然奉行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思维的人类文明构成有效反思与解构。郭澳格以“植物的诗性生命旋律——读臧棣《诗歌植物学》”为题,阐释了臧棣《诗歌植物学》中植物的象征蕴意与生态启示,认为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全部的植物,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集中书写植物的诗集,回应着世界文学中现代诗对植物和生态的关怀,并以现代的诗性语言,描绘了植物生存的历史奇观,展现了植物生长的状态面貌,触动了植物同人、同地球的生命旋律共鸣。
会后,与会师生围绕“生态审美共同体”“环境正义”“生态世界主义”等问题,以及沙尘暴、气候变化等生态危机事件进行交流探讨。郭茂全教授作总结发言,认为与发言代表准备充分,问题意识明确,既有对相关理论的分析与构建,也有对经典作品的细读与阐发,并对发言代表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他鼓励与会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心有“众生地球”之信仰、“和谐共美”之追求,胸有宇宙苍穹与学人使命。他最后强调:“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明天是‘世界读书日’,在现在与将在之间,我们从现在出发,阅读过去与当代的生态经典,必将走向生态美好的未来。”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 192 个国家,每年有超过 10 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研究团队此次绿色经典作品阅读研讨会的顺利举行,作为全球庆祝第54个世界地球日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与会师生厚植生态情怀,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还为师生之间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