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师生应邀参加“跨界与融合——新文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6月25日,由河西学院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的“‘跨界与融合’——新文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河西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勇教授,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荣教授出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相聚河西学院,共同研讨分享新文科建设的经验。我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硕士生马燕、李俊芳应邀参加会议。
第一场学术研讨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上海大学陈晓兰教授主持研讨会,张辉、宋炳辉、文贵良、王鸿生、陈晓兰、徐兆寿、马世年等教授做了交流发言,徐兆寿、郭茂全教授做了评议。郭茂全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跨学科课程《数字人文导论》建设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从数字人文导论的课程内容、师资力量、课程实践等方面介绍了这门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之后介绍了数字人文相关的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包括本研兴趣小组及博士沙龙等活动。最后郭茂全教授从亲身教学中总结了数字人文导论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并对课程进行了未来展望。
第二场学术研讨以“文学研究与翻译”为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教授和河西学院杨建新博士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金理教授以及河西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来自复旦大学与兰州大学研究生围绕文学研究与翻译分别交流对话。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马燕和李俊芳分别作了题为“论‘跨肉身性’话语资源与对生态批评的影响”与“麦克哈格共生理论与生态批评”的发言,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出发,阐释了对生态批评产生巨大影响并被生态批评所接受的理论资源。
李俊芳以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为研究对象,对共生(Symbiosis )理论的提出和内涵进行了分析。麦克哈格结合自身经历把景观建筑学和景观规划学与博物学、生物学、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出了共生理论,他把负熵作为共生理论的出发点,指出共生的关键是感知,其结果是走向适应与健康。麦克哈格的共生理论被生态批评领域的威廉·鲁克特、泰瑞·吉福德、劳伦斯·布伊尔等学者所接受,利用共生理论探讨了文学与生态学、职业活动与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论述,成为生态批评领域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燕以“跨肉身性”概念为出发点,介绍了斯黛西·阿莱默“跨肉身性”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实践、理论来源,并分析了“跨肉身性”对生态批评的影响。“跨肉身性”是一种人类身体与自然身体的互动关系,它开辟出移动的空间,身体、自然在“跨肉体性”中相互交换、相互联系,“跨肉身性”也意味着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啮合”(intermesh),环境并非是是无行动能力的空旷的空间,而是充满自身需求、吁求和行动的能动者。阿莱默以身体为物性交往的出发点,关注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流,其“跨肉身性”概念对生态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纠正了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观,并以“身体”为理论基础调和了自然与文化、生物性与文本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了一种以“身体思考”的生态学立场。
李俊芳、马燕在参加此次研讨会后感到收获良多,不仅认识了许多知名的学者,还在聆听各位专家发言的过程中了解到人文学科在跨界融合当中出现的优势与难点。各位学者的发言既有实际教学的分享,也有高屋建瓴的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研究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此次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十周年之际举办,与会专家参观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暨复旦学者文库,向贾植芳先生雕像敬献花篮,各位专家的学术研讨既有理论深度,也兼顾实践宽度,与会专家学者深度交流,热烈讨论,交流思想,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