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来兰州大学作学术讲座
6月29日晚,应兰州大学文学院的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在榆中校区秦岭堂B102教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小说《界》的主题及创作经过”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郭茂全教授主持,有来自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等校内外师生参加了讲座。
作为次仁罗布最喜欢的小说《界》,它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又包含了作者哪些独特的人生体验呢?次仁罗布先生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他在2005年采风的过程中了解到桑普寺白塔的传说,由此形成了一个关于小说《界》的故事雏形。随后在创作时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小说做知识积累,在准备过程中也使故事从单一到多元转变,并且具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后次仁罗布先生讲到了《界》这本书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特殊性。作者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讲述,以三个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三人的讲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小说的叙事基调和传统文学接轨,作者采用优美的抒情性文字尽力去消解这个故事中浓厚的悲剧性。在虚构的小说讲述中,次仁罗布先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尽量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还原,对当时不同阶层的人物的服饰、语言描写都力求真实。小说《界》揭示了贵族与农奴、僧人与世俗人和底层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阶级、情怀和种姓的界限,作者试图通过创作唤醒读者内心的平等、友爱的情感,也是对西藏历史体制的深刻认识,进而对旧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老师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师生们共同探讨了小说《界》中的人称转换问题;还有同学向次仁罗布先生请教藏地文化的特点,讨论了地方性经验和审美特殊性。次仁罗布先生的还回答了关于小说的虚构性问题,他认为小说内容虽然使虚构的,但是它的情感来源是真实的,作家应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深入到广阔的田野中,将真实的情感和虚拟故事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性的作品。
次仁罗布著有长篇小说《祭语风中》、中短篇集《放生羊》《强盗酒馆》、报告文学集《废墟上的涅槃》、少儿读物《雪域童年》等,作品被译为多种外国文字。《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杀手》获西藏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奖金奖,长篇小说《祭语风中》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第三名,小说《红尘慈悲》获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此次讲座中,次仁罗布先生用小说《界》的具体创作过程为同学们展示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艺创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郭茂全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次仁罗布先生的作品将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厚的藏族文化传统与心灵的叙事形式相结合,不断在藏地书写和民族文学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用温暖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文学世界,也正是因为次仁罗布先生不断关注现实生活,才可以在用脚步丈量生活的同时,写出震撼心灵的文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