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汉语史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论坛顺利举办
2023年7月14—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与兰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汉语史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包括汉语史研究中的语言接触问题、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问题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香港教育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机构的40余位专家及20多位研究生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充分地讨论和交流。
论坛开幕会
开幕会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敏春芳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兰州大学文学院的概况及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近五年来的建设情况,尤其该学科近年来在西北汉语方言、语言接触及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还指出了“汉语史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论坛举办的重要意义。兰州大学文学院资深语言学者张文轩教授虽因故未能出席论坛,委托文学院副院长连亚敏同志代为宣读了书面致辞。
郭茂全教授致辞 连亚敏副院长代张文轩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教授代表论坛的合作主办方致辞。杨永龙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语言接触研究的背景及基本情况。同时,还对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对近年来西北语言接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地评价。
敏春芳教授主持 杨永龙教授致辞
开幕会之后,由朱庆之教授等七位专家分别进行了大会主旨讲演。
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从语言接触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史的研究就是汉语口语史的研究”的观点,提出理想的汉语史应是口语、书面语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重新评估了胡朴安《文字学研究法》对于汉语音韵学史的学术贡献。南开大学意西微萨•阿错教授从类型学及汉语方言接触等方面探讨了方言、土语等是否具有“异向结构”的问题。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陈元龙介绍了经堂发音和消经的定义及使用群体,指出消经文字具有符合汉语语音和汉字书写规律等特点。兰州城市学院莫超教授介绍了甘肃境内的晋语分布情况。上海师范大学王双成教授指出西宁方言的话题化的条件和类型。中山大学邵明园副教授介绍了甘青语言区域语言共享的句法特征。
朱庆之教授报告 李无未教授报告
意西微萨·阿错教授报告 陈元龙书记报告
莫超教授报告 王双成教授报告 邵明园副教授报告
7月15日下午,与会专家分为两组进行专题报告。
在第一组报告中,西北师范大学洪帅教授分别从文字、词汇、语法研究的视角详细介绍了悬泉汉简的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兰州城市学院张建军教授从唐汪话的单字调、双音节词的声调、两字组的连读变调等七个方面全方位细致地描写了唐汪话的声调格局,指出了轻重音在唐汪话声调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天水师范学院芦兰花教授详细分析了陇中方言中古影疑母的今读分合类型与演变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陈哓梅对甘肃凉州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馆员肖从礼根据西北汉简材料对“毋苛”一词进行考释,并据此对《过秦论》中的“谁何”作出新解,提出“谁何”应读作“谯诃”,为“大声责问”义。天水师范学院毕小红副教授详细讨论了“花儿”文献中的前缀“阿”“尕”、中缀“八”、后缀“啦啦”等的使用环境和语法意义。宿州学院讲师付康对临夏方言“‘□[t??]’字句”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和论证,认为该句式的发现是对西北地区OV型语言领属性定中结构强制性标记的有力佐证。
洪帅教授、张建军教授、芦兰花教授、陈哓梅老师报告
肖从礼研究馆员、毕小红副教授、付康老师报告
在第二组报告中,兰州文理学院王金娥教授以《汉藏对音千字文》《礼仪问答写卷》《藏文本孔子项托相问书》等为例,指出此类文献是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为研究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攀枝花学院曹利华教授介绍了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民族语借词,并讨论了借词产生的动因。西北民族大学阿达来提副教授介绍了明代回鹘文文献《高昌馆杂字》的版本、研究概况及《杂字》的词汇特点等,着重探讨了其中的汉语借词,同时还揭示了明代各民族语言交融方式和语言的翻译规范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绿原详细考察了甘沟话中“哈”标记主语的几种情况,认为甘沟话“哈”没有典型话题标记的功能,同时还对“哈”的分布成因进行了分析。西安文理学院董洪杰教授利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探讨了西安坊上社区商业街回族商贩使用英语时所产生的一种皮钦语,指出该皮钦语是交际驱动下的语言融合。西北民族大学安丽卿副教授详细探究了西宁方言的选择问句,并结合历时材料讨论了西宁方言使用语气词连接型选择问句的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罗堃副教授讨论了甘肃宁县方言句末助词“哩”的句法语义,认为“哩1”属于内助词、时间类句末助词,主要用于嵌套句中;“哩2”是外助词、焦点类句末助词,只能出现在根句中,句法层级要高于“哩1”。西北师范大学宋珊讲师讨论了语言接触视角下天祝方言多功能虚词“连”的复杂用法,指出“连”表“伴随—工具—方所”的多功能模式,这是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
7月15日晚,与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两组举办了研究生论坛。第一组主要以语音和语法研究为主。具体包括:浙江大学刘泽鑫、马沛萱《试论十二世纪党项方音的性质及文白之别——以古知庄章组声母分合为例》、南开大学宋晓红《藏语康方言东部新发现的多种类小舌音及其地理分布》、中央民族大学魏萌《西宁话的话题》、浙江大学魏兴舟《兰州方言的位移事件研究》、中山大学郭韵《吉木萨尔汉语方言中的“底”和“底呢”》、四川大学李欣泽《高丽汉文词用韵小考》、中国人民大学周雪莹《新疆焉耆话中“呢”的将来时用法研究》,兰州大学的李小洁、俄华楠、张琬莹等分别汇报了《试论甘肃方言宕江摄入声韵音类分合关系》《甘肃庆城(卅铺镇)方言“窜调”现象成因探析》《陕西阎良方言中“下”的多功能用法》。
第二组主要以语法研究及词汇、文字研究为主。具体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张慧颖《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台湾词汇变异研究》、任纹《量词“款”的产生及在香港公务领域的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强《﹤老乞大﹥﹤朴通事﹥中“性状指示词+助词”结构的使用与演变》、广西大学王定宜《国图藏﹤佛本行集经﹥异文研究》,兰州大学的张黎、肖雁云、付乔、吕璐骐、陈挺杰、肖存昕、张景桐等则分别报告了《从完成体范畴再议朝鲜汉语教科书助词“了”“咧”的共现及来源》《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t?21]”的来源及其语法化》《青海同仁五屯话的语序类型》《山西祁县方言中的“来”》《“唐”之“徒然”义考释》《﹤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文始﹥“孳乳”比较研究》《悬泉汉简文字中的构件“?”》。
7月16日上午,由李蓝教授等八位专家继续作大会主旨讲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李蓝教授详细介绍了兰州方言声调中连读调的复杂情况。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以汉语核心词中的外来词汇“腺”为例,考察了中日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时所发生的文字的借用与改造等现象。陕西师范大学黑维强教授全面考察了包头方言“哪能嘞”句式的多功能性和语用化途径。河南大学丁喜霞教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日汉对译辞书《杂字类编》中的词语误认现象。西北师范大学杨同军教授深入挖掘了东干语中的语言接触现象。西北师范大学雒鹏教授结合具体的例证总结分析了语音流变在方言词语考源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丹丹副研究员把“来着”分为“来着1”和“来着2”,认为“来着1”是时体助词,它是清代满汉接触的产物,其核心语法意义为“追述已然”;“来着2”是语气助词,是“来着1”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表示“想不起来或者提醒”。兰州大学文学院敏春芳教授则从宏观层面概括了甘青河湟方言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结构方面的十五个区域特征。
李蓝教授报告 赵学清教授报告
黑维强教授报告 丁喜霞教授报告
杨同军教授报告 雒鹏教授报告
陈丹丹副研究员报告 敏春芳教授报告
专家主旨讲演结束后,本次研究论坛举行了闭幕式。首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哓梅讲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绿原助理研究员分别对15日下午的专家分组报告进行总结汇报。两位汇报者认为,专家15日下午的分组报告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野广阔、研究逐步深入等特点。
陈哓梅老师总结分组报告 赵绿原助理研究员总结分组报告 陈丹丹副研究员总结致辞
闭幕式第二个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丹丹副研究员代表论坛主办方作了总结致辞。陈丹丹副研究员认为本次论坛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也有细致入微的对语言现象的深入挖掘。陈丹丹还追溯了“汉语史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论坛的由来,指出本论坛最早是2006年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曹广顺研究员所主持的项目举办的内部会议,后来参会范围逐渐扩大,从2012年开始截止到现在,已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了三届(2012、2017、2019),今年是第四届。最后,陈丹丹对兰州大学文学院领导的支持、敏春芳教授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以及诸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在“汉语史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论坛中,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乃至博士、硕士研究生都展示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围绕论坛的相关主题展开了充分而又深入的交流,诸多观点对促进语言接触研究、汉语史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都大有裨益。此次研究论坛的顺利举办不仅为众多专家学者有效开展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还向学界展示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团队的整体精神风貌,为文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了汇聚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构建了校内外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