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顺利举办第二十二期博士生学术沙龙
2023年9月18日晚,兰州大学文学院第二十二期博士生学术沙龙在线顺利举行。2021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向博士生胡旭东、2021级明清文学文献方向博士生王甜甜分别作学术报告,白宪娟副教授、丁一凡博士后担任评议人,2020级博士生檀德瑶、2020级博士生刘岩作为与谈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2020级唐宋文学方向博士生郭晓瑜主持。
胡旭东博士作了题为《近五十年吕祖谦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主要从吕祖谦文献著述整理出版,吕祖谦身世仕历、家族及交游研究,吕祖谦学术及思想研究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以《吕祖谦全集》为代表的吕祖谦文献整理成果,使吕祖谦文献能完整呈现于世,为后续吕祖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文献研究基础。其中,一批学者又对吕祖谦的文献进行了详实的辑佚、辨伪、考证工作,厘清了纷繁复杂的吕祖谦文献版本状况。吕祖谦评传、资料汇编和年谱出版,对了解吕氏生平有重要帮助,为吕祖谦研究提供了详细参考资料;近年出土的吕氏家族墓志及其拓片的公开,为吕氏家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以朱熹为主的吕祖谦交游研究,详细梳理了吕祖谦的人际关系网络。针对吕祖谦经学、史学、经世思想或其具体文献的某一问题进了深度发掘并探讨,形成了对吕祖谦多元化的角度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不少研究成果存在重复研究问题,尤其在吕祖谦思想研究方面,不少文章因因相袭,甚至不出七八十年代研究成果之窠臼。部分研究成果虽选题角度新颖,具体论述并不深入,结论扁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甜甜博士作了题为《晚明举业教育中的集评本编刊特征及其影响——基于三苏古文集评本的考察》的学术报告,围绕七部三苏古文集评本的版本与选文、阅读指南:序跋、凡例和批评姓氏、评语的使用和变动、评点符号的使用和版刻分布四个方面展开。她认为,自南宋后,三苏古文在晚明社会再度焕发生姿,尤其是大量的策论文因与场屋时论的契合性,成为举子群体学习的典范。在补益时文弊病,重塑科举文风的激发下,兴起了选评三苏古文的风尚,三苏古文集评本层出不穷。在“近举业者辑”编选宗旨的导引下,三苏古文集评本的编刊实践无不体现着对三苏古文的推崇与宣传。序跋、凡例、批评姓氏等作为读者的文本阅读指南,或对三苏古文极尽赞誉,或透露为举业者辑,或诠释圈点意蕴,或标榜评点名家,都是在推销评本,强化读者期待视野。同时,各评本还荟萃名家评点资源,在评语和评点符号的使用和分布上充分体现其编刊特色。在对评语位置、读者阅读习惯或刊刻难易度考量的过程中,出现了评语形式的变换现象。句读、圈点和篇题圈点这三类评点符号的使用和版刻分布与文本字体、界栏有无、套印技术密切相关,影响着举子对三苏古文的阅读品鉴。以精校精刻的《三苏文选》为范本,更有助于发现其他集评本中评语使用的混乱或凡例的摹写,进而确定《三苏文范》和《苏隽》的坊刻性质。而且《三苏文汇》《三苏文苑》《苏文汇精》等坊刻评本中也出现了诸如评语的改动、拼凑、评家的更换乃至评点符号的重叠、杂乱等降低书籍质量的商业化操作。以三苏古文集评本为参照,也启迪我们重新思考以举业为导向的晚明集评本,在与商业出版关联过程中出现的既补益士子群体场屋应试,又有损古文经典传播价值的二重性。当然,若仔细校对,认真比勘,还是可以确定出精校精刻的评本,并以此来辨析更多的坊刻评本的书籍质量。
白宪娟副教授首先肯定了两位报告人积极参与学术沙龙的良好态度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她认为两位报告人的选题都颇具研究意义,建议胡旭东博士在做到述中有评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思考切合专业方向的问题提炼,从一个方向深入下去探究更大的研究空间。她指出王甜甜博士的报告为我们研究三苏集评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角,建议进一步厘清晚明举业教育对集评本编刊特征的具体影响,据此开展深入的研究与阐释。丁一凡博士后认为胡旭东博士能够充分搜集资料,报告学理逻辑清晰,同时兼具国际视野,能够关注到众多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建议进一步创新理论阐释范式,以问题切入研究,凸显选题意义与价值。王甜甜博士的报告选题新颖,细节生动,文献功底扎实,建议进一步突出研究重点,拓宽研究思路,深入凝练晚明举业教育与集评本编刊特征的内在关联。
本次活动的两位报告人准备充分,与谈人交流互动精彩纷呈,评议老师点评中肯到位,为报告人之后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给与会研究生学术思考颇多启发,获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