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十三期博士生学术沙龙

2023-10-20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31012日晚,兰州大学文学院在线举办了第二十二期博士生学术沙龙。2021级文艺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徐滔、2022级文艺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张雍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张进教授、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崔国清博士后担任评议人,2023级博士生李明辉担任与谈人,文学院硕博研究生共计50余人参加。本次沙龙由2022级博士研究生冯乐群主持。

  徐滔博士生与张雍博士生就报告的问题语境、概念分解、方法转换以及结论启示等维度做了分享。徐滔作了题为《论莫顿的“农业后勤学”批评及其生态美学意义》的学术报告,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元论的宏观问题情境下,以生态哲学家蒂莫西·莫顿提出的“农业后勤学”概念为核心,从其具体内涵、运作机制、作为生态批评方法、生态美学意义、生态“共存主义”等方面进行阐析。他认为“农业后勤学”是围绕农业生产和消费而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活动、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生态共存最大的障碍。然而,一旦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就有可能破除“自然”“世界”等概念的束缚,重视“反讽”“诡异”的美学意义,最终迈向生态共存。报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转换意识深入探究“农业后勤学”,分析其作为方法论对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带来的重要启示。

  张雍博士生作了题为《“超客体”与气候电影批评》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从人类面临的各类生态危机谈起,辨析气候小说、科幻电影及气候电影等概念与发展历史,解释了“超客体”的概念,认为“超客体”是相对于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大量分布的事物,具有“粘性”“非局部性”“相位性”“时间波动性”“事物间性”等特征。报告重点思考如何运用莫顿的“超客体”理论阐释气候电影中的气候变化,认为以往的电影批评难以阐释“气候电影”,而以莫顿的“超客体”概念及其生态思想可以透视“气候电影”这一文艺现象所表征的“气候变化”现实。将“超客体”理论介入气候电影,成为重新审视“气候变化”这一症候新的认识方法,为“气候电影”批评做出一种视域上的拓深与方法论上的启迪。

  与谈人李明辉认为,徐滔博士生和张雍博士生的报告能够凝炼出理论家关注学理问题,依据第一手的详实材料分解问题,并且把这种理论视域转换成方法论,分析相关的文艺现象以及生发生态与审美意义。报告中,《爱,死亡与机器人》《星际穿越》《后天》《流浪地球》等丰富的影视文艺作品与“农业后勤学”“超客体”等理论互证互成,报告人在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论的这一宏观问题情景下,探索后现代以来“人”“降格”与“物”“升格”,同时又不两相侵害的学理路径,深具启发性。

  郭茂全教授充分肯定了两位博士生积极参与学术沙龙的学术态度与扎实的学术素养。他指出,两位博士生都围绕莫顿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方法得当、论证有力,建议修改后尽快向期刊投稿。徐滔博士生能够结合相关的文艺现象论证莫顿的生态思想,以强烈的问题导向分析相关的学术概念,建议徐滔博士生继续推进相关话题的研究。张雍博士生系统地阐释了“超客体”的概念内涵,为分析“气候电影”提供了有力路径,建议张雍博士生延伸相关问题的探讨,加强理论解析与现象分析的融合。王莹副教授高度认可两位博士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建议徐滔博士生思考理论思辨与实践运用的关系,探析“知觉后勤学”与“农业后勤学”的内在关联,梳理莫顿和康德的思想纠缠,厘清“自然”概念的差异性,寻找相关的艺术例证以支撑“农业后勤学”对知觉的重塑与组织关系;建议张雍博士生分析“超客体”与康德对人类知性关系的讨论。崔国清博士后高度认可两位博士生的前沿的、新锐的学术探索及对文艺批评范式转换的深入思考。她建议徐滔博士生缩小章节范围,突出重点问题,可以重点突出“反讽”的运作机制,采取金字塔式的结构;建议张雍博士生拓展研究话题,对 “气候电影”进行分类探析,扩大文本视域,从“超客体”与“谦卑的主体”的关系中思考气候变化及其影视表征。

  张进教授作了最后总结,建议两位博士生认真汲取各位老师的洞见,积极完善相关研究论文。同时,感谢参与组织与点评的各位老师、作报告的两位博士生以及参与线上报告的各位同学们。在本次博士生学术沙龙上,两位报告人准备充分,与谈人交流互动积极,评议老师点评洞见跌出,为两位博士生完善相关研究作了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也给参会同学诸多学术经验启发,学术沙龙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