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春风化雨,桃李争妍——专访文学院优秀班主任刘文江

2023-10-30  兰州大学文学院

    刘文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等。从教二十余年,刘老师先后五次担任过本科生班主任。

 

 
   

黑发积霜织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良好的班级建设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班风学风。作为优秀班主任,刘文江老师特别注重班级建设与管理。在谈及如何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时,刘老师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集体意识的培养,要灵活借助体育运动、文艺表演、郊游聚会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来凝聚班级向心力。刘老师还提出“抓两头”的管理方法,既要抓一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班风与学风;也要抓即将毕业的学生,助力他们不留遗憾,实现目标,使其在更大的天地中一展身手;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要依托班委会、团支部的力量,给予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谈起对于班主任定位的认识时,刘文江老师分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班主任既是见微知著的观察者,须细细留意班级里的氛围、学生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学习状态;又是持之以恒的推动者,推进班级建设和发展向上向善;也是有条不紊的管理者,负责班集体的管理,落实相关工作。

    刘文江老师既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又是生活成长的引路人。在生活中,他总是耐心倾听学生们的需求和感受,提供必要的辅导与支持。面对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的状况,学生们压力倍增,时常对前路感到迷茫困惑。刘老师注意到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做两手准备。他认为在考研备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收获克服障碍的勇气,提升意志力,增强心智,改变个人面貌;而找工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由之路,在此期间,学生也将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做事的技巧。二者都会使学生收获良多。

    刘老师的课程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常常座无虚席。对此,刘老师谦逊地表示这是对前辈学者教学风格的继承。刘老师注重发掘学生天性中自由好奇的因子,用渊博的学识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唤醒学生们的求知欲,致力于培养学以致用、锐意创新的学子,对教学之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谆谆如亲语,殷殷似友朋

    接触过刘老师的学生们都说,刘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却从不失一颗年轻的心。在课堂上,他是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在课堂以外的生活里,刘老师更是一位平易近人、抱诚守真的长者,给予学生们亲切的关怀。

 

 
   

   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刘文江老师以独特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让每一棵树都能恣意生长成自由的模样,让每一朵花都能明媚绽放成温暖的春天,让每一个灵魂都生动而鲜活,有着独特的棱角和新炭般的热度。

 

拥书自乐,吾道不孤

    刘文江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治学者。对于中文系学生应该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这一问题,刘老师提出了他的独到建议和殷切期待。他认为文学学科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吸纳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受特定时期流行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因此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借助大数据方法去做研究。”基于此,他希望文学院的学生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学以致用,多掌握数据和量化研究等新方法为文学研究打开新视角。

    在刘老师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同时代学生的不同之处让他感触颇深:以前信息相对匮乏,需要学子们主动寻找信息,而现在,我们已然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时会产生一个错觉,会错把网络上的知识也当成我们自己的”,刘老师希望现在的学生们可以更加脚踏实地,求知若渴,“通过亲力亲为来获取知识,把知识真正构建在自己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刘文江老师还讲述了整理院史的经历。刘文江老师谈到,从20世纪80年代起,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就始终对标学术前沿。而且,“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一直有非常好学的传统,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师生间也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刘老师希望学生们能继承这些优秀传统,在未来的路上坚守初心、笃行致远。

    在采访的最后,刘文江老师提出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阅读建议——他笑着说最理想的当然是“横扫图书馆”。他认为兰大学子既应怀抱破茧成蝶的决心去博览群书,也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行远必自迩”。“可以先从了解图书分类开始,明确阅读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刘老师建议学生给自己定每月的阅读量,在大学四年中积小流而汇江河,以量变为基础推动质的转变;除此之外,还要平衡学术著作和文学名著的阅读,不能顾此失彼。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刘文江老师坚守西北这方热土,献出炽热滚烫之青春年华,潜心育人,致力科研,走着他自己认为该走的路。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