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黑龙江大学韩伟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2023年11月16日晚,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文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韩伟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中国古典审美中的‘音象’问题”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宁俊红教授主持,杨瑞峰老师与文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
韩伟教授从中国古典文学的音乐性说起,指出音乐、格律、节奏、语音等声音因素一直在语言想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音象”是文学作品在音声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形象体验,无论在共时层面还是在历时层面都扮演着审美意识与诗歌想象之间中介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韩伟教授从“音象”的呈现与构成、理论演进、“音象”与时代审美意识的关系、范型、“音象”与“音景”、“音象”的意义等六个部分展开阐发。
“音象”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以原音节与节奏为构成要件。魏晋以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带有鲜明的道德性与政治性,此后逐渐转向追求音乐性、抒情性的“音象”。“音象”所产生的语言想象与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韩伟教授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指出“对立结”与“平声韵”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性的“音象”空间,与陶诗特有的“诗象”结合,形成清中有韵的整体风貌,实现与时代崇清尚虚潮流的互动。“音象”具备三种范型,分别是“图像—音象”“语象—音象”与“想象—音象”,前两者总体上属于外部音象范畴,即需要凭借外在画面的帮助生成主观视像,而“想象—音象”类型更具本体论色彩,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音乐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比西方审美范畴“音景”,韩伟教授指出“音象”研究的意义在于“音象”思维与生命节奏是相互契合的,“音象”研究从人类学角度打破了中西二元的艺术思维区隔,也打破人文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壁垒。韩伟教授最后总结说,“音象”不止存在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与审美思想中,也是所有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共有部分,是“意象”创构乃至“意义”生成的基石,具有文学、音乐学、美学等多重研究价值,应该成为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宁俊红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表达感谢,认为本次讲座以宽广的研究视野论述“音象”在古典文艺作品中的体现、作用与意义,内涵丰富,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启发性。杨瑞峰老师表示,韩伟教授研究深入且广博,非常重视从历史维度与关键词维度出发展开研究,其研究风格与思路值得我们学习。部分师生结合学习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提出“如何在跨学科研究中把握研究视角与对象”等问题,韩伟教授进行细致的回答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