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三走进”系列报道】学术延伸——中国当代文学重要问题研究学术研讨活动
2023年5月11日晚,中国当代文学重要问题研究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指导教师吴世奇主持,2022级硕士研究生赵绘霖、王馨怡,2020级本科生潘豫等五位同学参加。
活动围绕“中国网络小说发展及其影视改编”这一主题展开。吴世奇老师推荐阅读欧阳友权的《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等学术专著,以建立对中国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批评的初步理解。他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寻找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形成学术文章。
赵绘霖同学认为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的兴盛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她从对网络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出发,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性。接着,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分析网络文学的基本元素和研究现状,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存在三大问题。最后,她从媒介角度入手,利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网络文学及其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网络传媒对文学文本的介入是一种动态、积极的介入,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学娱乐性、商业化,文学逐渐偏离文本本身的危机。
王馨怡同学重点的是关注网络文学类型化、标签化问题,特别是以晋江文学城为代表的女频小说。她认为受网络文学高度商业化、市场化影响,从平台到作者再到读者都在网络文学类型化、标签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特别指出,读者在适应网络文学类型化阅读过程中不免受网文思维影响,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并进一步思考了该现象背后体现的网络文学发展如何突破的问题。
潘豫同学从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入手,认为网络小说和影视得以结合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二者互相影响。影视改编可以实现网络小说文本以外的新收益,网络小说以其点击率和读者群为影视收视率提供保障。同时她指出了影视改编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如受众群体和粉丝效应的冲突,文字转化为现实画面的困难,影视改编过程中的艺术损失等,认为这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
潘凤曲同学在阅读欧阳友权论著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到中国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问题,并以网剧《沉默的真相》为例,结合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进行分析。他指出,现在的网络小说男频被玄幻题材、女频被言情题材霸屏,仅依靠沿袭传统的套路很难获得突破。作家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找寻创作灵感,真实再现社会现实,让网络文学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才能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方浩羽同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作了系统梳理。他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在纵向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上扬趋势,从横向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自我革新。他重点关注的是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化形态转型,与影视、媒体联袂打造文化产品,形成网络文学IP热现象,并提出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体方向是在商业化时代坚守文学的人文情怀,创作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学作品。
吴世奇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鼓励大家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并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认识。
下一篇:文学院赴津访企拓岗促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