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三走进”系列报道】学术延伸——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2023年4月1日下午,当代文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在天山堂A204教室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权绘锦教授主持,廖敏博、李璐、肖娜、彭胜琪、李艳义、王茗、安琪、魏畅、王馨共9名本科生,张莉娜、王凡2名硕士研究生参加。
本次活动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这一主题展开。活动伊始,权老师简要回顾和总结了上学期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强调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学术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并对本学期的研讨活动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借助这一平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与学术能力。之后,第一组六位同学依次作了个人学术汇报。
彭胜琪同学汇报的主题是“影视传媒语境下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研究”。她从张爱玲作品的影视化历程、影视化价值和影视化接受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关注张爱玲作品影视化接受过程中所体现的接收方式、接受身份及接受心理的转变,剖析现代影视传媒技术作为关键因素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读者、观众群体的接受及作品经典化过程的重要影响,以及在影视传媒语境下接受群体的个人身份、接受方式以及接受程度对张爱玲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的塑造作用。
魏畅同学汇报的主题是“《莎乐美》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异变”。她简要介绍了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的基本概况,系统梳理并分析了《莎乐美》在近代引入中国本土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译介与表演热潮。她认为,中国文艺界“莎乐美热”这一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现象的缘起,主要是西方个人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契合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个性独立与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女性解放的期待,《莎乐美》的艺术特征由此在诸多文艺作品中得以凸显。当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挪用《莎乐美》的同时,注重与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密切结合,体现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魏畅指出,《莎乐美》在中国文艺界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异和“死亡之吻”的变异,并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异变的主要特点。
王茗同学作了题为“以科幻联结大地与星空——刘慈欣读者意识浅析”的汇报。她以刘慈欣的作品和作家访谈及随笔为依据,对刘慈欣的科幻文学创作观作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刘慈欣在写作宗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核上以过渡姿态引导读者共建中国科幻文学的观点。王茗认为,在写作宗旨上,刘慈欣展现出“从为技术到为文学”的调整以及“文学将复归于科学”的引导性;在艺术特色上,基于中国本土科幻读者群的期待,刘慈欣用大量微细节来充实宏细节,在大胆塑造非人形象的同时,以传统人物刻画为读者提供易于接受的支点;在思想内涵上,刘慈欣坚持“民族启蒙”与“人的启蒙”双重主题,尝试在科幻文学中呼应促进民族精神革新、现代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时代主题。最后,王茗还就分析了新媒介时代科幻文学传播与经典化所体现的新特点,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路径。
王馨同学作了题为“以曹文轩为例分析儿童文学阅读接受机制”的汇报。她从“隐含读者的实现与创作风格的形成”“读者错位与创作内涵的丰富”“儿童文学阅读循环圈的启示”三方面出发,结合曹文轩的创作,深入分析了儿童文学的阅读接受机制。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符合儿童读者的游戏精神与成长体验,实现了与隐含读者的对应,这是其作品在读者群中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儿童文学蕴涵着启蒙与发蒙的来自创作与接受的深层对话意味,儿童文学作家需要在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互动形成的阅读循环圈中,听取两类读者群的有效反馈,在审美范畴与写作中作出新的取舍。
肖娜同学作了题为“曹禺剧作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汇报。她认为,曹禺剧作在国内外的译介热潮中呈现出多语种、多版本、广覆盖的景况,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存在着剧作译介数量不平衡的状况;在传播上,早期的剧本文学和戏剧演出是曹禺剧作进入读者、观众群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技术与文化环境的多元发展,其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呈现出地方化、影视化及国际化态势;在接受上,出现了明显的认知背离现象及评价两极化态势,尤其体现在《雷雨》中曹禺所表现的精神世界与观众期待视野的分离上。总体看,曹禺的创作才能及其剧作的现实性、戏剧性和文学性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共性与个性色彩,体现了现代戏剧的艺术高度。
张莉娜同学汇报的主题是“阿来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她从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动态场域出发,围绕文学场域的诸种因素进行经典化分析。首先,沿着时间线索,还原了20世纪80、90年代阿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为读者大众所接受的过程,揭示了民族文化、专业批评、大众审美、文学刊物和市场化环境对阿来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影响。之后,围绕21世纪以来的接受情况,详细梳理了文学奖项、影视改编、互联网媒体评介等新因素的作用,分析了当前跨民族语境下阿来作品中存在的大众误读等问题。最后,她从海外传播的动力因素及隐含的问题等切入,介绍了阿来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思考了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内外成功传播与接受的意义。
最后,权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权老师充分肯定了六位同学的汇报,并给出了相关指导意见。他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文献材料、凝练汇报内容的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创新思维为指引,在聚焦学术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敢于反思、质疑、追问的自觉意识与学术锐气,注重学术视野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培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思维,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表述能力,提升学术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助力学位学术论文写作、科研创新项目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