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三走进”系列报道】学术延伸——当代文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学术研讨活动
2023年5月21日下午2:30至4:30,当代文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在秦岭堂B202教室开展线下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权绘锦教授主持,王茗、肖娜、安琪、李艳义、曹莹莹、李璐、廖敏博7名本科生,张莉娜、王凡2名硕士研究生参加。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文学地理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活动伊始,权老师简要梳理和总结了“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理论资源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地理学”在中国文学创作及研究的历史流脉中原本存在,当然,既未提出明确的概念,也未形成自觉的方法论体系。新世纪以来,“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得到重视和自觉应用,一度出现了繁盛景象。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文学地理学”有助于打破已有研究格局,提供重新梳理和审视文学发展的理论视野,对作家作品作出具有创新性的阐释与评价,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之后,由第二组同学依次作学术汇报。
王茗同学汇报的题目是“给岁月以文明——试从万玛才旦看藏地现代化的世俗路径”。她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方发生及区域现代化的不同模式,以万玛才旦的小说创作为例,分析当代中国藏族作家需要超越常见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正确协调和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她从“今天背后的传统”“个人身后的民族”“西藏之外的世界”三个角度,解读了万玛才旦小说“书写今日之藏地”的创作理念和祛魅求真的创作追求,从“认识边地是为了告别边地”的思考出发,总结了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藏族作家研究对构建完整全面的文学中国的重要意义。权老师充分肯定了王茗同学的汇报,建议她思考如何将现代化发展与藏族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推荐她关注另一位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作品,开拓学术视野。
肖娜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文学地理学与乡土文学——以萧红作品为例”。她首先对文学地理学作了概念梳理与理论溯源。之后,她从萧红作品入手,结合“乡土气息”“民族传统”“女性命运”三个关键词,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萧红在逃离故乡的背景下,如何以一种新的观照故乡的眼光来构建作品的自然空间、人文空间及其内心所追求的生命空间。权老师评议时指出,作家笔下文学世界中的地理景观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身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所描写和叙述的结果,因而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观念、创作取向、艺术风格等紧密联系。他建议围绕文学世界中地理景观的生成机制,仔细阅读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的《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一文,学习和借鉴其研究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探究萧红作品中的地理景观建构。
张莉娜同学围绕本科毕业论文“贾平凹的散文观念及其创作实践”,从选题背景、研究方法、思路框架三个方面切入,系统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框架、主体内容及相关的拓展思考等。她通过系统梳理贾平凹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与阅读历史,深入分析影响其文学个性、艺术风格、创作思想的多元资源,阐释地域性文脉、古典文论等因素在作家散文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借助对散文观念的梳理归纳,分析贾平凹对散文发展现状、散文理论建设的思考,总结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论精神进行继承、发展和超越的突出价值。权老师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四类材料的融会贯通:一是文学文本;二是与作家思想和文学活动等有关的“外围文献”,如作家的自述性文字、日记、书信、访谈以及他人的回忆文章等;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四是相关学科文献。唯有如此,才能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并写出有创新性价值的研究文章来。
最后,权老师对本学年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作了简要总结。他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培养科研素质与人文素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