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4-06-05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462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其林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论苏佩克的新马克思主义心理学阐释》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文艺所所长张进教授主持,傅钱余副教授、姚富瑞博士、文艺所硕博研究生以及来自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参与了此次讲座。

  傅其林教授从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出发,聚焦于卢迪·苏佩克对马克思主义与皮亚杰发生心理学相结合的学术特色,着重讲述了苏佩克在使用应用心理学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观进行的批判,现代主义演变的内在动力与心理机制,以及对萨特的波德莱尔阐释的质疑等多个层面的独特贡献。傅其林教授指出,在苏佩克看来,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概念是一种庸俗的“反映论”,没有揭示出艺术的创造性力量,没有把艺术当作实践来理解。苏佩克的“思想-感受态度”概念凝练了现实和审美在充分表达过程中的和谐问题,成为了阐释现代主义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机制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建立了文艺表达与社会历史存在之间的一种非反映论的、有机的、弱的同一性:浪漫主义对应着法国大革命的文学表达,象征主义对应着帝国主义的文学表达,超现实主义对应着资本主义新发展阶段的文艺表达,这种分析机制强调“人”的重要性并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关联起来,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此外,苏佩克发现了萨特在阐释波德莱尔诗歌时的方法论“裂痕”,萨特采用现象学意向性分析的方法是在理性和意识的方位上,而在采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时偏重无意识,这两种方法无法融合。苏佩克由此引入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方法来重新审视萨特对波德莱尔的阐释,充分发掘了波德莱尔诗歌的可塑性,并形成一种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心理学。总而言之,苏佩克立足于发生学结构主义,通过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的深度融合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实践的结构生成,具有突出的人道主义特征,开启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

  在交流环节,参与讲座的师生就如何处理理论资源的多重来源问题,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抒情诗的分析与苏佩克分析的异同,以及身体与各种主义能否建立关联的问题与傅其林教授作了深入交流。

  张进教授做了总结,他高度评价傅其林教授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贡献,并再次感谢了参与此次讲座的师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