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师生参加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创作座谈会

2024-06-20  兰州大学文学院

       615日,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创作座谈会在西宁隆重举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杨志军以及来自青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石河子开放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文联、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会议,文学院权绘锦教授、郭茂全教授、本科生刘小毅应邀参加活动。

https://www.qhnu.edu.cn/__local/E/F6/AB/BD82B0D49072027A304B19D2469_AD155E89_1465E.jpg

  在开幕式上,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致欢迎词,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青海省作协主席梅卓致辞,作家杨志军发表讲话。梅卓、杨志军共同为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揭牌。毛学荣为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杨志军、梅卓颁发聘书,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占明分别向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外聘副主任、研究员颁发聘书。

  揭牌仪式后召开了杨志军文学创作座谈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杨志军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创作特点、研究现状等作了发言,并对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权绘锦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地方路径、创新物性叙事、重构史诗性品格是杨志军文学研究的四个纬度。杨志军的作品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内核,直面生活的苦难和生态危机。作品不仅深具地域特色还体现了汉藏文明的交融,既展现地方路径又与其他民族、地域互嵌。作品中的物性叙事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生态书写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民族集体记忆的转化,作品展现了雪域高原的人文精神及其历史发展,为西部文学史诗性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郭茂全教授从全球动物生态小说创作谈起,重点阐述了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的《藏獒》的生态意蕴。他指出,杨志军是一位自觉关注生态危机的小说家,其《藏獒》系列作品叙述了藏獒的生命传奇,赞美了藏獒的生命之美,表现出作家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通过对父亲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杨志军的《藏獒》《骆驼》《大象》等系列动物生态小说在全球动物生态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品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

  刘小毅结合自己正在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杨志军小说研究”,阐述了杨志军《雪山大地》中的共同体意识构建,探讨了雪域高原民众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们要恢复和谐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土地伦理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情”,这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情感基础。作品中强巴校长建立沁科学校和苗医生救治麻风病人的行动,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共识”,同时,孩子们汉藏双语学习促进了“共语”的发生。共生、共情、共识、共语共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https://imgdifang.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240616/f44d305ea0a627d8f7ac0c.jpg

  当代著名作家杨志军是青海师范大学的杰出校友。1980年代以来,杨志军创作了30多部长篇小说。2023年,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杨志军以自己的创作,书写了时代、人性、生态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大命题,凸显、讴歌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杨志军在讲话中分享了自己创作文学作品的心路历程,深情回顾了自己与这片雪山大地的紧密联系。结合数十年的创作体会,他指出,时代因文学而永驻,文学因时代而丰沛。是时代培育了生活的奔流不息,也培育了作家的激流勇进。自己出生在青藏高原,从事写作四十多年,几乎没有一部重要作品能够脱离时代的塑造,也没有一部作品不与激流勇进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现人的美好、人的理想与人的奋斗,宏大壮阔的主题需要每一个写作者密切关注并深情书写。

  兰州大学文学院师生参加此次揭牌仪式暨创作座谈会是落实兰州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发挥文学院在西部文学研究方面优势,助力西部文艺创作与评论发展繁荣的具体行动之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