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师生应邀参加第五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
2024年10月23日-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外儿童文学研究分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国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儿童文学历史研究的新视野”第五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在青岛顺利举行。文学院李利芳教授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博士研究生彭雨、李洁欣,硕士研究生吕兰、袁映淇,2021届毕业博士付玉琪应邀参加分论坛发言。
李利芳教授作了题为《价值论视域中的儿童文学史研究》的主旨报告,指出儿童文学价值论是运用价值论的理论方法开展“儿童文学价值”的理论研究,它与儿童文学史研究构成一种有趣的互证与互释关系。儿童文学史是儿童文学价值论成立与开展的事实依据,而儿童文学价值论可以成为儿童文学史研究重要的方法论。据此,她提出并阐释了以下观点:儿童文学活动关乎精神世界构建与价值关系的历史考察;儿童文学的价值哲学是从价值确认到历史建构的理论探索;儿童文学价值研究的核心是儿童主体需求与社会文化视野的融合;儿童文学的审美建构与童年价值和艺术创造的融合发展密切相关;儿童文学史是记录童年变迁与价值追求的精神性史诗;儿童文学的价值体系守护着理想信仰与文化平等的精魂;儿童文学与主体性价值研究亦是对儿童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历史进程的探索。
文学院2021届毕业博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付玉琪的发言题目是《生态批评视阈下中国儿童文学历史研究的三种维度》,主要阐释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对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可行性及三种具体维度。她通过聚焦儿童文学中“有意识”的生态书写,关注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中复杂的生存境遇,如生存空间挤压、生命观念异化、儿童身体亚健康问题等。而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观念的调整造成了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样态的生态童年图景。生态批评不同于儿童文学史研究多以“文化”为视角的方法,而强调自然法则、生态智慧与生态伦理对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积极作用。她从“诗性之维”“儿童之维”“地方之维”三方面肯定了依靠生态童年建构,发挥“儿童”主体力量进而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尝试。
博士生彭雨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数字儿童文学主题新质研究》,聚焦数字媒介带来的儿童文学主题流变。她认为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文化改变了传统童年生态、儿童文学生产形式以及参与阅读活动的主体间关系,使以往表现力度不够或禁止的主题进入儿童文学,并从微主题和宏观主题两个方向扩展主题边界。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细化和凸显传统儿童文学主题上产生了新意,并依托技术创造出自我力量去探索新主题。数字儿童文学主题更注重读者体验,赋予读者自主性、具身性和代入感,但也具有引入负面信息、粗浅娱乐等风险。数字儿童文学不再仅是孤立文本,而是具有双重身份,其既是故事文本又是开放的数字媒介产品,因而读者需要同时具备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和审视媒介文化的媒介素养,来辨析数字儿童文学的新内容。
博士生李洁欣的发言题目是《儿童文学伦理批评发展史研究》,她指出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而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硕士生吕兰的发言题目是《论中西儿童文学真实性理论的焦点与路径》,梳理了中西儿童文学真实性的概念与研究综述,分析其不同的理论焦点和实践层次,在此基础上讨论真实性理论影响下的儿童主体塑造。她认为西方儿童文学真实性理论的焦点在于多元文化、身份认同,解决路径为构建儿童-读者主体间性,致力于“协商的主体”。我国儿童文学真实性理论的焦点在于“儿童特殊性”与“文学表达方式”,解决路径为“解放儿童的文学”,致力于将“顺从的主体”过渡为“不确定的主体”再朝向“自由的主体”前进。她认为真实性概念与儿童文学的边界、主体自由等问题相贯通,但应用到文本分析时往往较为简单化。因此,她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与理论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希望为儿童文学研究提供更复杂化的真实性理论支持。
硕士生袁映淇的发言题目是《“曹文轩新小说”的空间诗学研究》,她认为“曹文轩新小说”延续了曹文轩以往的地理空间聚焦叙事传统,又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远,主要建构了自然维度的地理空间、社会维度的权力空间以及精神维度的心灵空间三个空间层次,三者表现出由实至虚、逐步内化的递进逻辑,体现了曹文轩面临新的儿童成长环境下新的审美和道德思考。对“曹文轩新小说”进行空间诗学解读,能够描绘出曹文轩文学空间书写一体化进程,进而管窥其基于空间诗学言说对中国儿童生存和精神现状进行的当代反思。此外,对“曹文轩新小说”的空间诗学分析,也能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一种由空间路径进入的文学研究经验。
据悉,国际儿童文学论坛始于2012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办的首届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从第三届始改为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每隔一年举办一次。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在英国联合主办了第四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此次第五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提前一年在青岛举行以庆祝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论坛主题为“儿童文学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参会的著名儿童文学学者有英国的金伯利·雷诺兹、马修·格伦比、艾米莉·墨菲、凯伦·科茨、彼得·雷诺兹,美国的克劳迪娅·尼尔森、考特尼·米尔斯、泰勒·比克福德,澳大利亚的约翰·斯蒂芬斯,丹麦的妮娜·克里斯藤森,我国的曹文轩、汤素兰、朱自强、张生珍、张国龙、谈凤霞、李利芳、杜传坤、惠海峰。论坛设两场主旨发言,以上19位著名学者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大会设五个分论坛,涉及国别儿童文学史研究、儿童文学历史发展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史视野下的作家作品研究、儿童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儿童文学翻译史研究,各高校参会师生共宣读57篇论文。国际儿童文学论坛以前沿、新锐的国际视野和细致、真诚的办会态度著称,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我院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师生团队积极参加国内外高端儿童文学研究会议,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带动了院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一起关注儿童文学研究。本次师生的参会发言运用了价值哲学、生态批评、媒介环境、伦理批评、空间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既关注文学基础理论的深层建构,又注重引入新的理论批评话语,展现出李利芳教授所指导的研究团队丰富又别具特色的理论研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