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硕士生李登瑞应邀参加“东西互鉴 古今融通——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批评新路径”国际学术论坛

2024-11-25  兰州大学文学院

  11月9日,“东西互鉴古今融通——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批评新路径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文学院2024级文艺学方向硕士生李登瑞(导师郭茂全教授)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论坛现场

  此次学术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中华文明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华文明生态思想的全球价值与文明互鉴”研究团队联合主办,美国著名环境人文学者、爱达荷大学荣誉教授、俄勒冈研究所高级科学家斯科特·斯洛维克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洪波、英语学院院长张喜华出席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华文明生态思想的全球价值与文明互鉴”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院长李素杰主持。

特邀主持及评议嘉宾

  本次论坛设主旨论坛发言、分论坛发言和评议问答环节,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郭栖庆、生态文明研究综合性学术期刊《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隋刚作论坛主持和评议嘉宾。

主旨发言第一场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斯科特·斯洛维克聚焦中国生态批评的国际传播主题,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研究者的生态作品在个人发表和译介的过程中得以在世界范围内面世,极大地帮助了国际学者了解中国的学术成果,并特别指出张嘉如的《中国环境人文学:边缘环境实践》、梁一萍的《台湾批判植物研究》等研究著作在扩大生态批评研究学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点明中国生态批评“走向全球”正呈现增长之势,尤其通过译介,有利于促成国际领域对话,真正实现生态批评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化发展,中国生态批评也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更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路径。东南大学教授韦清琦立足跨文化、全球化、实践性视野,从我国生态诗人华海的“二十四节气”系列诗歌出发,深度阐释其诗歌在结构上与季节变化协调、节奏上与节气律动统一的形式特点,以及诗歌散发出的强烈民族文化气息和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气候变化的忧思,展现出中国生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眼光。南京大学教授方红关注文化差异研究,从我国作家李娟的《羊道》同美国作家玛丽·奥斯汀的《羊群》入手,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牧羊环境与文化,并以《我的阿勒泰》为辅,深入解读了“荒野”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意涵。

主旨发言第二场

  清华大学副教授宋丽丽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阐释为切入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互动、虚实相生、空纳万物、知白守黑”的智慧在环境人文建构中的意义。清华大学教授生安锋聚焦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天谴》中的疫病叙事、种族政治和生态理性,揭露瘟疫蔓延之下,人类的族际歧视和个体侵害的污名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最后以印第安信仰为代表的古老部落文化传达的“人与人的精神联结”理念探寻到恢复自然、政治秩序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人与人、人与疫灾、自然界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智慧。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胡俊探讨美国本土裔作家葆拉·冈恩·艾伦的小说《拥有阴影的女人》和当代阿根廷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艺术作品中的蜘蛛形象,呼吁人们开展一种跨物种的编织,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控制,编织共生之网,所有大自然的要素都被认可成和人类具有共生的亲缘关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素杰则着重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关系,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国文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并指出中国生态思想与欧美生态思想的不同之处,强调我国需基于自然天成、内生型的生态思想,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

主旨发言第三场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南宫梅芳聚焦布莱恩特《大草原》中的生态恐惧,指出诗意的叙事使得荒野的改造呈现为必然,也将创伤幻想的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对立投射到红人与殖民者身上,为殖民者“文明化”大草原提供了消除恐惧和疗愈创伤的双重道德逻辑。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唐建南通过关注《汽油泵》时空体中的石油书写,揭示了人类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对于重构人类与能源关系、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具有前瞻性现实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谢超着重探讨当代英美动物诗歌中的灭绝叙事,认为当代英美动物诗歌中的灭绝叙事革新了早期灭绝叙事的传统,显示出介入动物保护的政治姿态,召唤了一种以关系式本体论为特点的多物种伦理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军红聚焦生态怀旧的力量与未来,在生态批评方法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当下,探索生态批评的情感新视角,梳理出怀旧的历史及其演变、主要特征与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世时代生态怀旧的内涵及其政治和伦理意义。

分论坛发言第一场

分论坛发言第二场

  在分论坛发言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多位青年学者以及“中华文明生态思想的全球价值与文明互鉴”研究团队成员围绕生态伦理建构、女性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中的自然书写、道家传统生态哲学概念的英译以及中国古代的生态观展开分享讨论。

总结发言

  最后,斯科特·斯洛维克和胡颖峰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斯洛维克首先对论坛的组织工作表示称赞,向与会学者表示敬意,他认为此次论坛非常成功,展现出中国生态批评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强调中国生态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是全球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他也希望,生态批评需要走向公众,每一位从事生态批评的学者不仅仅是人文研究者,还是投身于实践的环保活动家,只有将“出世”“入世”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批评的价值。胡颖峰回顾了办刊初衷以及多年来的办刊观察,她表示期待中国生态批评学者发掘更有新意和价值的本土研究,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推动生态批评的繁荣发展。

参会留念

  李登瑞同学参加论坛后分享感悟,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特别是在生态批评的互鉴融通方面,让她对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论坛中,李登瑞同学有幸与斯洛维克、韦清琦教授进行探讨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激发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本次论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背景,融合东西方智慧,贯通古今思想,通过东西方对话与交流,促进生态观念的多元发展与深化,对开辟出新颖且富有实践意义的中国式批评路径有积极意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