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举办2024年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暨博士生论坛
为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质量和论文写作技能,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于2024年12月4日在宏远楼B112会议室举办了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暨博士生论坛。
本届学术年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共提交论文11篇,其中博士生论文5篇、2023级硕士生论文5篇、2024级硕士生论文1篇。在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环节,提交论文的10位同学依次作了汇报,张同胜教授和周小莉副教授作了总结和点评。
林诗云同学的论文《<邶风·柏舟>英译的变异——以情感词为例》比较了五位译者的英译本,探讨了译者翻译策略以及其他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译文情感传递的问题。朱展鹏同学的论文通过对《封神演义》中具体细节的分析,得出整本小说是元明易代故事的曲折反映的结论。王慧祺同学的论文《压迫、剥削与抗争:论<唱吧!未安葬的魂灵>中的动物书写与种族政治》探讨了非裔美国作家杰丝米妮·瓦德在小说中的动物书写,认为作家通过呈现被“动物化”的历史和当下,批判了从奴隶制到后种族主义非裔美国人遭受的政治剥削,是对白人至上主义的一次有力质询和回击。宋瑜同学的论文以嗅觉叙事为研究对象,归纳了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嗅觉意象,探讨气味与时空建构的互动关系,阐释多种气味在文本语境中的隐喻功能,并分析了嗅觉叙事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的作用。叶馨怡同学的论文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在小说《1Q84》对英国学者J·G·弗雷泽《金枝》中神话与宗教因素的变形和移植,认为村上春树运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令小说赋有强烈的神话色彩与宗教色彩,是其在小说叙事结构方面的一次革新。
在博士生论坛环节,2021级博士研究生郭芷彤的论文《老龄化·记忆·生命技术——永生神话的后人类读法》关注了永生神话母题,基于古希腊永生神话的后人类读法,对人类永生所涉及的老龄化、记忆以及生命技术等多重维度进行了分情况讨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阐释神话来发挥神话的教诲功能,引导科学选择在更符合时代之义和伦理构序的概念框架里孕育、发展。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天如的论文研究了陈彦“舞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喜剧》中不同类型的“丑角”,认为小说通过“丑角式”人物的塑造实现了对戏剧之丑的解构,为“戏剧小说”提供了新的书写范式,同时,从戏剧到小说的这一跨媒介移植,亦为戏曲在当代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2021级博士研究生龙凤霞的论文《毒物、身体与伦理——生态批评视域下苏珊娜安托内特的自撰写作》以美国作家苏珊娜·安托内特的自撰《身体有毒:一部环境的回忆录》为研究对象,展示了作者以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叙事,揭示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社会、文化和伦理层面的意义,呼吁人们应当关注环境污染背后有关个人、社区、群体、阶层乃至整个社会有关环境的非公平、非正义问题。2023级博士研究生陈曦的论文《宋代民族文化多元融通现象谫论》通过搜集、整理和归纳宋朝在颜色偏好、火崇拜、饮食风尚、婚姻观念等方面的材料,总结出赵宋王朝的民俗文化、生活观念中存在着与传统汉文化相异的文化因素,这是多民族文化融通之产物,同时在三教合一的主流推力之外,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域外文化因素。2024级博士研究生谢林分析了游戏《黑神话:悟空》与《西游记》文本间的关联,认为游戏制作组在对于游戏剧本、游戏内容、游戏性的创新上对《西游记》文本“走出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经验与途径。
张同胜、周小莉两位老师在各位同学发言之后,从选题、标题、论证结构、学术语言、论证材料等多方面依次作了点评。
此次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和博士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碰撞学术思想的平台。同学们在发言过程中开阔了视野,锻炼提升了表达能力,获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