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研究生马艺玮应邀参加“城市调解:城市的叙事、生态与诗学”国际学术会议

2024-12-17  兰州大学文学院

      125日至6日,由香港城市大学英语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联合主办的“城市调解:城市的叙事、生态与诗学”国际学术会议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爱丁堡大学、首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参加会议。兰州大学文学院2023级文艺学方向硕士生马艺玮(导师郭茂全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此次国际会议以跨学科为重点,议题范围涉及文学、电影和媒体研究、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城市研究、性别研究和人类学,尤其对“性别、种族、土著性”“移民和事物、文化文本、思想、人、信息的流通”“气候、生态和非人类”“亚洲城市实践和诗学”等交叉学科的议题尤为关注。

  会议设主旨论坛发言、分论坛发言和评议问答环节。芬兰坦佩雷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利文·阿米尔、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尼沙特·阿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与数字媒体系副教授杰斯敏·纳杜·瓦特里斯西蒙弗雷泽大学当代艺术学院教授彼得·迪金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后殖民与跨太平洋文学副教授吉尼··沃森等国际知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尼沙特·阿万教授作了题为“拓扑地图集——测绘作为权变档案”的报告,她通过拓扑地图集研究项目的数字平台,探讨了数字地图绘制如何将用户在导航平台上踪迹作为重点,并建立故事和叙事。拓扑地图集将体积视为一种新的控制和提取手段,使人感到我们居住在一个总体性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事物可能仍然不确定或无法估量的地平线似乎已经消失。她认为数字地图就是档案,不同的叙事线影响着复杂空间的理解。

  墨尔本大学的沃森教授作了题为塔楼、贫民窟、梦幻空间:全球城市的褪色效应”的报告,她以韩国作家裴明勋的《摩天轮》和印度作家悉达多·戴博《世界尽头之光》为例,研究作品如何表现从殖民/后殖民城市向彻底新自由主义城市的转变,探讨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如何运用于建筑形式,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空间维度和全新的城市情感分布。她认为城市中监控系统网络、房地产投机和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后殖民化城市迈向新自由主义城市的标志。沃森还探讨了富有想象力的城市形式是如何利用失落、疏离、绝望等系列情感的。

  在分论坛发言中,多位国际青年学者围绕“档案、记忆与叙事”“殖民城市主义”“视觉文化、诗学与城市想象力”“间隙与失落的城市”“声音景观、参与和基础设施”“文学绘图与亚空间”“绿色城市和动物生态”等主题展开分组讨论。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塞缪尔·霍兰研究员以“绿色想象:跨太平洋地区的休闲与死亡景观”为题作了发言,他通过对20世纪中叶至今的文学、视觉和新闻文本的分析,探讨了“绿色想象”的出现——城市中的物理绿地,与我们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愿望和叙事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绿色想象”如何与死亡观相互交织,认为城市绿地不仅应该被视为短暂的自然区域,更应该被视为持久的项目和记忆的宝库,能够显现居民的生活体验及其对城市化自然的感知。

  伦敦大学博士生奥利维亚以“新加坡推理小说间隙城市中的袖珍空间”作为分享,认为间隙是“矗立”的间隔空间,小空间与少数派或边缘化群体相关联。她聚焦《梦幻楼层》《狮城》《守门人》等推理小说,探讨如何在想象中通过创造新加坡的袖珍空间来阐述城市间隙,认为城市间隙是所有这些空间的网络,城市间隙本身就是介于现实城市和想象城市之间的城市。这些空间脱离了现实主义的秩序,并产生了看待城市的多种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咏欣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建筑中的参与生态、艺术家主导教育以及与技术的共同创造过程”的报告,他借用生态学视角,提出了通过与社区对话的合作研究和实践来实现相互依存的关系方法,并通过建筑、艺术家主导的教育以及与技术共同创造的角度来定义“参与”这一概念。她讨论了参与的理念是如何嵌入空间、以艺术家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在促进集体知识生产方面的作用。她们认为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跨越地理位置的中介,还可以促成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提供一种混合性的社区感和地方感。

  城市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不仅与政策规划、资源管理有关,还与艺术和人文学科有关,这就需要人们运用新的思想来理解城市变化及其影响。本次论坛以求通过交流思想和共同提问,尝试开发出新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框架,以应对不同的历史时刻城市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为城市生态批评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马艺玮在谈到参加论坛后的体会时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学者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令人深受启发。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开拓了研究思路,获得了许多新的灵感,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激发了她对各类国际学术交流的兴趣,增加了大胆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的信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