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海外实习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祝福“国际中文日”
联合国“国际中文日”设立在每年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不朽贡献。2025年4月20日是第16个国际中文日,“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这一主题生动诠释了中文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魅力。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机构、中文学习者们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这一盛事。在海外实习实践的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纷纷发表感言,与国外中文学习者迎接美好节日,抒发深厚中文情,祝福“国际中文日”。
为庆祝老挝出夏节和龙舟节,学校组织我们参与制作传统水灯的手工活动,为亲朋好友祈福。我们用香蕉叶、鲜花和小竹签,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朵花插入水灯中,力求呈现最美的形式。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作为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学的意义早已超越语言本身。通过参与当地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我们不仅在传播中文,更在搭建理解与尊重的桥梁。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而文化则是理解的纽带。国际中文日是一个特别的契机,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如何让中文真正成为联结心灵的力量。(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杜文娜,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适逢广西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当地华裔儿童的精彩演出。小朋友们身着壮锦对襟衣、扎着彩绣头巾,以稚嫩的童声唱响山歌,用竹竿舞的节奏叩响文化传承的回音。作为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促进文明对话的深意,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日是推广语言的契机,也是连接文化记忆的桥梁。当这场庆典在赤道雨林边上演时,国际中文日精神的诠释这一刻也有了答案——让语言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让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张梦函,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4月20日,正值谷雨节气与第十六届联合国中文日,“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的主题让我想起3月23日在蒙古国立十八中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语言文化节。那段时间,我们在剪纸区用红纸勾勒祥云与龙纹,仿佛触摸千年文化的纹理;在灯笼与脸谱绘制里,孩子们用笔触舞出中华艺术的灵动;在书法区,宣纸与墨香交织,笔锋下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折扇制作与服装秀环节则将传统与现代之美巧妙融合,迸发出无限创意。最让我动容的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熊猫与竹子模型,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语言文化节不仅让师生共同沉浸在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中,也在中蒙心灵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成为一次难以忘怀的跨文化体验。(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娄雅蕊,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国际中文日不仅是全球中文学习者的节日,更是一次心与心相通、文化与文化交融的盛会。今年新年期间,我有幸作为志愿者老师参与坎皮纳斯孔子学院的庆祝活动,负责国画体验环节。活动中,我带领大家一笔一划绘制白菜、锦鲤与柿子,讲述它们背后“百财满堂”“吉庆有余”“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看着外国朋友们聚精会神地蘸墨运笔,在色彩与线条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韵味,我深感欣慰与自豪。现场气氛热烈,还有体验传统服饰、书法、剪纸、扎染等活动,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在人们心中。这一刻,我们不仅在传播语言、文化,更在传递友爱、美好与理解。中文,是沟通的桥梁,更是连接世界的温柔力量。(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肖羽涵,巴西坎皮纳斯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当中文走向世界,它将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在格鲁吉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课堂上学生们认真练习拼音、写汉字,到文化活动中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书法、编织中国结,品尝中国茶,我深切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正在悄然走进他们的心里。还记得春节活动上,格鲁吉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舞龙,用满怀热情的中文道出一声声新年快乐;也记得茶文化讲座上,当地学生惊喜地发现中国茶与格鲁吉亚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瞬间,让我感受到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桥梁,把两国人民的心拉得更近。在国际中文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更加坚定了传播中文、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中文正在被越来越多格鲁吉亚朋友了解和喜爱,而我,有幸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倍感荣幸。(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孟聪,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作为一名赴韩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用稚嫩却认真的发音表达对中文的喜爱,我感到无比欣慰。特别是每当课后,他们主动用中文向我问好,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你好”“老师好”,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连接。孩子们对汉语有很大的兴趣,他们会借用翻译软件向我表达友好和喜爱。办公室的韩国老师们对中文也怀有热情,经常问我中国的近况,我向他们介绍中国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他们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老师们还会主动问我某个句子用中文怎么说,并且他们会积极使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传授中文知识,更传递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联合国中文日这一天,我希望以一颗满怀热忱的心继续践行这份使命,为传播中文与中华文化贡献我的一份力量。(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周晴羽,韩国忠南机械工业高中志愿者)
“国际中文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全球性语言节日,旨在推动多语种文化交流、提升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积极响应“国际中文日”号召,在Edric Theatre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演出。我作为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演出团器乐组小提琴手,参演了这场热闹非凡的文化盛会。这场演出不仅为伦敦南岸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带来了节日的欢乐,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觉得这种中西合璧的形式非常新颖,现场观众的气氛也非常高涨,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传播好中国文化。(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任婷婷,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志愿者)
雨润百谷,"语"通千年。谷雨时节,万物生长,中文也如一场文化的春雨,滋养着阿塞拜疆这片丝路故地上“知华友华”的种子。千年前,驼铃阵阵,中国商队带着丝绸与瓷器来到这里;千年后,书声琅琅,孔子学院的课堂里传出"你好"的亲切问候。这是历史的再次回响,更是文明的又一次自觉对话。从最初的拼音生涩到如今的流畅表达,从歪歪扭扭的笔画到写出工整的汉字,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如春苗般成长,也看到了中阿友谊在语言的滋养下更加深厚。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我深知自己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友谊的续写者,我期待中文这份“跨越时空的礼物”在新时代结出更丰硕的果实。(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王宝卫,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
作为俄罗斯孔子学院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我对“国际中文日”有着深刻且独特的理解。“中文 - 穿越时空的礼物”这一主题恰如其分,在任教过程中,我看到俄罗斯学生们对中文的好奇与热爱,从一笔一划学写汉字,到努力学说绕口令,中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认识古老华夏文明的大门,带他们穿越时空领略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国际中文日是传播中文魅力的高光时刻,让更多人了解到中文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着千年智慧与情感的文化宝藏。这一天,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因中文相聚,感受方块字里的温度,体会平仄间的韵味,把中文这份跨越时空的礼物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吕思颖,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国际中文日“不仅是语言的庆典,更是文化的桥梁。这一天不仅让中文走进更多外国朋友的视野,也让我们有机会通过音乐、茶艺等文化形式,让保加利亚的学生和公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中保建交75周年音乐会上,我有幸作为志愿者老师登台表演。在与笛手合奏《茉莉花》时,我们即兴加入了鲁塞地区民歌的节奏型。当中国五声音阶遇上巴尔干的复合拍,观众开始用脚打拍子。这种自发参与,不必追求完美发音,先让文化脉搏共振。现在我的汉语课上也经常播放中国古典乐,学生发现保语中的“铃声”与中文"筝"的发音奇妙呼应。或许这就是国际中文日的真谛——在差异中发现隐秘的和声。 国际中文日对我们来说,是传播者与引导者身份的再次确认,我们不只是语言的教授者,更是文化的讲述者和理解的搭建者。(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李嘉楠,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
2024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时强调:“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国际中文日”是对中文这门古老语言的礼赞,也是对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师生坚守奋斗的见证。截至2025年3月,已累计派出海外实习中文教师539人,实习国家达到40个,既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展现了兰大人的风采。兰州大学文学院海外实习志愿者们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地展现“兰大风采”,书写着新时代“兰大故事”。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