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新闻
我院文艺学研究所开展研究生学术工作坊
为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提高论文写作和增强问题意识,增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学院文艺所于11月25日下午2;30在兰州大学一分部逸夫楼102会议室举办学术创新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张进教授主持,郭茂全、王莹、王垚、姚富瑞、杨瑞锋等老师参加讨论。文艺所硕士、博士参加了此次学术工作坊。
文艺学研究所的22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本次学术工作坊提交论文,并进行了汇报。博士研究生王红丽的论文《物质阐释学:物质及其阐释空间》,从阐释学的语境出发,探索“物质阐释学”词源及理论溯源的过程中,试图从“物质阐释学”入手探讨物质及其阐释空间。张进老师提出对于“物质阐释学”要深入其理论源头进行分析,厘清其与阐释学之间的关系。博士研究生杨鹏的论文《可感性的遮蔽:新世纪丝绸之路上欧洲跨国难民电影中的影像政治》,以选取的丝路跨国电影作品为例,聚焦于21世纪丝路欧洲跨国移民电影中有关难民的审美政治问题以挖掘移民共同体在影像中的诉求。郭茂全老师认为应该再考虑一下丝绸之路与难民电影的关系,并且需要立足于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张进老师提出对于论文中选取的电影需要注释,同时话题需要立足于有关移民的书籍。博士研究生刘晨的论文《感知问题与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学——以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为中心的考察》,以阿多诺、德勒兹和朗西埃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聚焦于他们对康德的感知理论的阐发,研究不同的审美政治路径下对于感知向日常生活经验的转向。张进老师认为应该区分感知不同的英文翻译,王莹老师指出对于康德审美鉴赏的先验主体要先从目的论批判展开。
文艺学研究所各年级的硕士生分别围绕丝路文化流通、审美世界主义、世界文学共同体、审美共同体、生态批评实践等领域作了汇报。贺云的论文《椅子与权威感:丝路器具流通中身体感的生成》,选取椅子作为其研究对象,讨论其在丝路流通中权威感对于身体感知的塑造。王莹老师提出身体感的直接生成与权威感之间的关系仍需考虑,同时对于纵向的材料与横向的材料的处理还需进一步细化。王垚老师提出“身体感”这个概念在语境中的翻译需要再考量,要注意词语范畴之间的重叠。郎旭东的论文《反思“共同体”:流动时代中的文学想象与社会阐释》,以齐格蒙特·鲍曼为研究中心,探知了其对共同体的分析以及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郭茂全老师提出论文的结构需要再明确,深挖一下审美共同体的概念,思考其中的理论张力。李茜的论文《他者•拟人•能动性—动物想象的三个阶段》,从动物叙事出发,阐述了动物想象从他者到拟人再到能动性的三个阶段。姚富瑞老师指出论文应该明确问题域,材料应该中西结合展示说服力。孙岚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蕴:以格丽克诗集<野鸢尾>为例》,对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野鸢尾》进行分析,探究《野鸢尾》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提供的文本经验。杨瑞峰老师认为论文中论述的自然意象和生态意蕴应该是从属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题目需要调整为“自然意象及其生态意蕴”。姜璟辉的论文《“诗如绿植”:威廉·鲁克特的生态批评观》,分析了“诗如绿植”这一隐喻的话语资源、生成机制和文化意义。郭茂全老师建议增加关于该隐喻的文献介绍,减少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生成机制的比重。
窦婧的的论文《审美世界主义:理解趣味的新路径》,以审美世界主义这一新颖概念入手,试图将其和趣味进行联系并将其作为理解趣味的的一种新路径。张进教授就其论文提出,论文中对于审美世界主义的谱系来源需要厘清,需要进一步明确审美世界主义这一概念与其他世界主义的概念有何不同以及其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李雨维的论文《“星球转向”的文化建构与世界文学共同体》,以斯皮瓦克提出的星球性概念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其成为理解世界文学共同体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张进老师指出对于概念的研究要在对比中进行深挖,将其他的一些材料容纳进来同时考虑其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许家春的论文《论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局限性》,从卡萨诺瓦提出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一构想出发,探究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张进老师提出论文基于概念的研究需要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深挖,同时不仅要注意其局限性还要讨论其超越性。王祥的论文《“眼光向下”的美学:审美经验的困境及其人类学进路》,探讨了审美经验在当代西方理论中遭遇的危机以及人类学所提供的“眼光向下”审美经验研究的进路。姚富瑞老师认为要回到人类学语境思考问题的选择,并应该进一步界定概念“眼光向下”这一概念的来源。潘伍豪的论文《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中的美学共同体建设》,以柏林特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环境美学思想中对于美学共同体的建设。姚富瑞老师建议增加文献综述,分清论述层次,强化问题意识和逻辑层次。李明辉的论文《“接触地带”与文化批评应用实践》,分析旅行书写的关键词“接触地带”(contact zone)的理论潜力,与其在文化批评中的具体应用。姚富瑞老师认为对于概念的深挖需要聚焦,避免平面滑动,建议研究资料以纸质材料为最后参照。
个案研究是本次学术工作坊中的研究方法之一。韦肖梅的论文《<敦煌廿咏>声乐套曲:可感知的敦煌文化》,以<敦煌廿咏>声乐套曲为研究对象,探究敦煌诗歌文献在现代艺术声像的转变及其对于当代人感觉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塑造。张进老师就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点评,认为理论阐释力量超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量。王莹老师认为应一分为二看待艺术对象,并将技术的规定性纳入表现的讨论中。田欣瑶的论文《新冠疫情的图像感知与加速时代的视觉经验》,谈论了新冠疫情期间视觉机器对于疫情的视觉图像化传播以及其对于我们时空经验和情感生成的重塑。姚富瑞老师指出谈论疫情感知的技术路径要包含多种声音,王莹老师也认为今天对维利里奥要采取一种反思批评的立场。王兵兵的论文《数字化时代的期刊品牌延伸策略——以“读者·新语文”为个案研究》,以“读者·新语文”为个案分析其在品牌延伸方面的优势,试图为其他品牌期刊面临的品牌延伸困境提供经验。杨瑞峰老师指出要进一步阐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张进老师赞赏了论文的规范性,提出应在实践调查方面进一步完善。张金童的论文《歧感的捕获与生长:论<历史的形象>中的电影艺术》,以朗西埃理论体系中电影艺术为研究中心,探究其在获取“歧感”、进而获取对世界真理性认知的理想的作用。郭茂全老师建议论文应将电影艺术一般关注的问题作为背景纳入,杨瑞峰老师提出论文结构的均衡问题,论文可以借鉴他人研究同时进一步凝练问题。
孙悟空的媒介形象、视觉经验、表征机制也是研究生关注的内容。赵子杰《孙悟空动漫形象:中国视觉现代性及其表达机制》,提出孙悟空动漫形象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过程的一部分始终参与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及其情感的现代转变,并以其开放性特征将凝结新的视觉经验,激发人们特定的情感。郭茂全老师和张进老师对如何确定某种形象为孙悟空提出质疑,认为应再考虑形象的时间划分范围,王莹老师提出使用孙悟空的少男化和少女化应再思考。杨佳锦的论文《孙悟空游戏形象:视觉体验经济时代的中国符号》,针对游戏中孙悟空形象的变化,探究其作为视觉体验经济时代中国符号所对于文化消费和日常生活所取的作用。杨瑞峰老师指出论文应加入对孙悟空形象进入游戏后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姚富瑞老师建议再了解蓝江老师的游戏批评。冯乐群的论文《孙悟空形象与视觉共同体的符号建构》,探究孙悟空形象作为一个不断流动与变化着的视觉符号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与图像演进脉络中成为表征文化认同与构建视觉共同体的典型文化符号。张进老师认为应将六小龄童、周星驰等扮演的孙悟空形象纳入考虑,郭茂全老师建议将孙悟空的服饰元素作进一步的细读。王依婷的论文《审美认同与孙悟空视觉形象的海外流布》,通过对海外孙悟空视觉形象的流布及其文化意义进行考察,分析地方性经验与全球性经验之间的互动模式与全球化语境下审美认同的形构。郭茂全老师提出应考虑审美理解内部包含的差异,杨瑞峰老师认为应具体界定审美认同的所指,借他者形象认同自身文化存在悖论。
汇报结束后,张进教授对此次学术工作坊活动作了总结。他对于提交论文的同学提出表扬,建议同学们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写作思维,拓宽学术视野;并且他强调同学们在论文的写作中需要重视文本的形式和审美,注意论文格式的规范性。此次工作坊以师生交流模式展开。导师指导与学生发言结合,现场气氛活跃,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本次论文工作坊的开展是学院对于硕博生论文写作示范指导建设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也是文学院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