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新闻
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举办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于2020年12月2日在兰州大学本部观云楼506教室举办了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敏春芳教授负责点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全体博士以及全体二年级硕士参加。
本次年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共提交论文19篇,其中博士5篇,硕士14篇。会议分为博士与硕士两阶段,先由学生进行陈述,而后由敏春芳老师负责点评。
2019级博士张黎的论文《朝鮮時代後期漢語會話書文獻及其詞語辨釋》以朝鲜时代(1392-1910)后期的汉语会话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六组词语为例分析其词义面貌,探讨新词新义的产生、词义的考证、常用词的演变以及方言词在会话书的运用等问题。
2019级博士李小洁的论文《甘肃秦安县郭嘉话韵母特点研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郭嘉话韵母系统进行了梳理,文章指出郭嘉话韵母特点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高元音高顶出位主要表现在元音i、u舌尖化,元音u在塞音声母后擦化;流摄部分字读音混入效、遇摄继承了唐五代西北方音;铎韵组字与咸山摄入声韵今读音合流,读同歌戈韵三个方面。
2020级博士肖雁云的论文《桂林两江平话中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集中研究了桂林两江平话中的被动标记“着”,文章认为两江平话中以“着”作为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其基本结构为“NP 1 +着+NP 2 +VP。大多表示一种消极或不满的意义。“着”的“遭受”义是其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在两江平话中,被动标记“着”发生语法化的结构为“受事主语+着+NP+VP”,语法化机制为重新分析,产生时间不晚于唐五代时期,两江平话中的被动标记“着”是唐五代时期“着”字被动句的遗存。
2018级硕士生宋晓丹的论文《兰州方言“把”字句》在语言接触视角下对兰州方言中的“把”字句进行了研究。论文将兰州方言“把”字句的结构描写为“把N+B”式,其中各构成成分的语法特征为:“把”字的语法功能泛化;N可以为非典型受事;B可以为动词性、名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结构,整个句式的语义还表现出非处置性。
2019级硕士生阎然的论文《“梳子”语义场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运用计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检索了汉籍数据库中先秦至隋唐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得出:“梳子”语义场经历了由“栉”,到“梳、篦”竞争,最后确立了“梳”的主导地位。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9级硕士生徐悦然的论文《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研究》在历时角度梳理了“生”由实词虚化为词缀的过程,在共时角度考察了词缀“生”在文献中的分布。在厘清词缀“生”发展过程的同时,讨论其来源、性质,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述完毕后,敏春芳对同学们的论文逐一进行点评。她首先指出论文是专业性较强的文章,是科研成果的载体,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精准的语言,无论是描述现象还是进行分析,都要力争简洁明了。同时,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点评阎然同学的论文时,敏老师就对其文中出现的图表提出了修改意见,从而使其表达更为清晰。在评价李文娟同学的论文时,敏老师对其能够将所用语料加以分析这一行为表示赞同,认为分析语料对于语言学论文写作是极为重要的,能够掌握、运用语料并对其进行适当分析是每一个语言所研究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篇精彩的论文不一定要堆砌大量语料,但一定要将列举的每一个语料都加以分析。在谈及张黎同学的论文时,敏老师建议,词语释义时既要考察历时兴替,还要联系同期其他文献以及方言作为佐证。
通过此次工作坊,师生间得到了良好的交流,同学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说是受益良多。
上一篇:标签"field"参数错误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