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2020届硕士毕业生赵智行:最美致谢,感恩母校(四)

2020-07-09  文学院
论文初稿全部完结的那一刹那,我正坐在南国冬夜的寒凉之中。
回首兰大文学院的七年,亦真亦幻,如梦一场。2013年,尚不满18岁的我提着重重的行李来到苍茫而荒凉的兰大。2020年,朝而立之年奔去的我又将离开这片留有无数回忆的地方。在脑海中搜索过往的种种,便有无数斑斓的蝴蝶从记忆的峡谷中升起、翩跹……
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杨建军教授。我和杨老师结缘是从本科开始的,杨老师不仅指导过我多个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同时也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因此升入硕士阶段后,我便很自然地跟随着杨老师继续学习。我自认天资愚钝,杨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鼓励我将兴趣爱好同研究课题联系起来,让原本“一片空白”的我逐渐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学术方向,同时他也悉心关照着我的日常生活,当我迷茫无措时,是杨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其精辟独到的建议总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无穷。很惭愧,我是一个很执迷的人,不愿意轻易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放手,因此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吃了很多亏,正是杨老师用博大的师心、博才的师学、博爱的师德包容我,方护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得到可喜的收获。未来求学路遥遥,对于杨老师的涌泉之恩也不能忘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杨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必然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还要感谢兰大文学院现当代所的诸位老师对我硕士三年的提点与指教,尤其是古世仓教授、彭岚嘉教授、权绘锦副教授的三门必修课程令我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的严纪华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陈义芝教授、石晓枫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的王文兴教授、中文系的郑毓瑜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的奚密教授以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的宇文所安教授、王德威教授对我的传道授业。以上几位教授所开设的课程及讲座是我台湾求学岁月中最为珍贵的收获,引导着我在“台湾文学”这条崎岖的路上贴身地摸索与前行,让我在审视这座宝岛以及根植于此的文学现象时有了更为多元多面、另类深刻的感悟。其中,王德威教授更是对我未来求学生涯的方向给予了建议与指正。更要感谢中山大学中文系朱崇科教授、厦门大学台研院张羽教授以及吉林大学文学院白杨教授对我后续学术生涯的支持与鼓励。以上种种的恩情,学生没齿难忘。
我还要感谢我的师门。这是一个友爱的小团体,我要感谢小祁师姐、冉冉师姐、志军师兄、师妹关莹、雪明以及师弟崔涛,没有师门之间的扶持与互助,我很难走到今天。我也要感谢我203的室友广存、刘晨与李阳,三年下来我们哭哭笑笑,积攒下深厚的情谊,未来团聚也许很难,但彼此的挂念绝不会减少分毫。我更要感谢我的亲爱的家人们,尤其是妈妈、外婆对我悉心的照顾与鼓励,同时让我没有经济上的烦忧。以及要感谢我的爱人及挚友,是你们一直在背后给我力量,激励我、爱护我,让我有在暗夜中前行的勇气。
最后,我要感谢愿意努力的自己。记得去年的九月,我毅然选择赴台研修。为了不辜负自己、老师与家人的期望,在文大求学的一百多个日夜仍是不敢松懈的。每周去台大与台师大蹭课已是家常便饭,偶尔遇到中研院和政治大学有精彩的讲座和学术会议,宁愿花两个小时公车转捷运也要去一睹大佬的风采。等自己从山下搭车再回到山上温暖的二层小楼,通常已悬月当空,而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总是没等休息太久便又一头钻进24小时灯火通明的自习室,直至凌晨三点才背着沉沉的书包从荀子大道缓缓走下——这时夜已过去一半。当这些逝去的场景在致谢的短短篇幅中不请自来,华冈的芦苇月色、阳明山的风狂雨骤、台北的喧嚣与霓虹犹如一重令人窒息的梦寐,随即钻入我的记忆深处,却又骤然四散在此刻周遭的冰冷空气中。在台研修的半年大概是我读研以来最充实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除了莞尔一笑,感激无他。
文已至此,这篇微不足道的致谢也该进入尾声了。我想,在未来不确定的日子里,我仍然会带着无数的期许前进,立志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如王德威教授赠我的寄语那般“希望一本初衷,继续追寻所学”吧!
好了,是时候挥别萃英山了,期望在岁月湖再会。
 
                                              庚子年正月廿一

深夜于桂林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