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2020届硕士毕业生周晓东:最美致谢,感恩母校(五)
2020-07-09 文学院

当我敲下“致谢”两个字的时候,意味着我在兰州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们的温柔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兰州,带不走的,只有你……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冯欣副教授。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学术“笨鸟”,是冯老师在不断地指引、鞭策着我必须“先飞”,从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大纲的规划,再到初稿的完成,冯老师都严格地要求我“先人一步”,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的筹备与修改,事实证明冯老师是睿智的,在层层把关下,我最终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首论文写作过程点滴,都离不开冯老师的悉心教导,从她给予的论文修改意见的字里行间与“疫情”期间一通通电话指导的话语之中,都能深深地体悟到她对于我毕业论文所投入的万分心力,和她对学术的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对此我备受鼓舞且勤恳地进行着课题研究,只为不让她的期许落空;三年时光荏苒,生活中冯老师却更像一位“慈母”对我关照有加。逢年过节她都会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和雅琴师姐、莉雯师姐、罗欢师妹、樊鑫师妹一起做饭、包饺子、吃蛋糕,一起促膝长谈共享欢声笑语,对于我这样的异乡学子而言那一刻倍感温暖,是一种“家人”的气息。研究生生涯能遇见冯老师为我之大幸,不但教会了我如何潜心做学术,更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想郑重地向冯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与敬意。
其次,要感谢我的研究对象——周兵导演。在恩师冯欣老师的推荐介绍下,我进入了周兵导演新作《穿越丝路花雨》的剧组实践与学习。在此之前,周导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我还记得刚进组时见到他我紧张且拘谨,担心“大导演”会不好相处,但接触后发现周导为人十分随和、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工作时,他会主动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教授我如何去拍摄纪录片,如何去构建导演思维等等。对此,我更愿意尊称他为“周老师”,给我好好地上了一堂纪录片创作课,我边看边学边记录,受益匪浅。不光完成了对论文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更重要的是也提高了我个人影视制作的实践能力;休息时,他会主动和我们聊心情、扯八卦、谈人生,甚至会和我们一起“开黑”打“王者荣耀”(一款手机游戏),周兵导演象是一位相见恨晚的朋友,与我们晚辈打成一片,近四个月的相处其乐融融,这趟“旅途”中的一段段美好回忆我久久不能忘怀。除此之外,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周兵导演(以及周兵工作室)曾多次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数据,让我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加真实、有效,这份厚爱我感恩戴德、铭记于心。
然后,要感谢文学院戏影所各位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在校期间,陈响园老师多次带我参加各类视频创作项目,部分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并且其中我所拍摄的镜头有幸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用,此等经历与殊荣我倍感珍惜;赵晓珊老师在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允许我采取“在线”上课的方式完成《电影史专题》课程且获得学分,她的仁爱、仁慈之心令我动容;刘文江老师博学、谦逊的形象我记忆犹新,还记得第一次上他课时,我大胆地对他所讲内容提出了“质疑”,他非但没生气还鼓励我上台为他以及其他同学解惑,这种自由而平等地相互交流、探讨的学术氛围正是研究生课堂该有的样子;还有谦谦君子田广老师、温柔内敛的周仲谋老师、默默付出的管弦老师,都在我研究生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我身怀感激。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室友。《论语·里仁》中曾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外求学这么多年,父母总是给予我充足的支持与追逐梦想的自由,因而我未能常伴其左右,尽到儿子应尽的孝道,我深表歉意、自责,希望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们变老了,我愿用我一生去换你们岁月长留……;蒲睿、朱学鹏是我的两位室友,我们一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理想的画面历历在目。蒲睿三年来几乎与我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同娱乐已然常态,“谢谢”之辞在彼此之间略显生疏,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我俩的情分心照不宣。学鹏,其善良让我几次潸然泪下,还记得我奶奶离世的那天凌晨5点要赶飞机,学鹏悄悄起床,穿着睡衣、拖鞋提前下楼,驰骋在凌冽的寒风中为我拦出租车,那一刻他瑟瑟发抖的身影至今烙印在我的脑海,临走时他的一句“放心,学校有我呢”让我瞬间热泪盈眶,不由感叹:有你真好……与其说是他俩是我的室友,不如说是我真真切切的兄弟、家人,感谢一路有你们陪伴。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发生对的事。过往的种种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此刻看来,都是眷顾。
且行,且珍惜!
周晓东
于甘肃·兰州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