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十六):情怀、兴趣、责任

2021-04-22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王煜、王文亮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汉硕人,永远在路上——关于“职业经验”的思考

王煜

    我本科专业并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但是我在大学时期就接触过这个专业,并对它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研究生我选择报考这个专业。郭院长讲课时常说,我们都是汉教人,不论本科时是哪个专业的,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专业,都要为汉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并未有过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经验,但是我对这个专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我自身来说,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乡,读研真的是自己第一次出远门,我满怀憧憬与期待,来到了大西北。一定要亲眼所见,因为亲身经历才会消除一些误解和偏见。身在兰大,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片热土的滋养,我遇到了很多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都出在你的生命中,有的停留一段时间,有的匆匆而过,但是每一个人的出现都在我们的生命之中留下了痕迹,他们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而是永远保持怀疑的态度,是关于这个城市的思考,也是对自己更加清晰的定位!

   正是这些人,让我停住脚步,有所思考。如果将来我真的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我应该怎么做或者说不要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第一,热爱汉语教学事业。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需要情怀,作为这个专业的一员,我从懵懵懂懂到了解这个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再到自己决定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经历了很长时间,也做过很多改变。一位国际汉语教师没有热情和激情是走不下去的!

   第二,不断尝试,确定自己的目标。我们总是有苦闷的时候,总是有迷茫的时候。泰戈尔曾经说过:“谁像命运一样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没错,为目标努力奋斗的人是幸福的,没有目标而行动的人是浑浑噩噩的。经过奋斗达到目标的人是幸运的,经过奋斗没有达到目标的人是无悔的。人这一生都在寻觅,探寻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第三,乐观开朗,永远向前。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汉语国际教师比一般教师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我们在异国他乡会有各种不适应,我们要忍受更大的孤独,我们可能会出现职业倦怠。作为一名汉语教师,要创造性地工作。人类注定是必须是要拄着物质的和精神的双拐艰难前行的伟大而无奈的生灵。每个人都是一轮太阳,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去顽强发出自己哪怕微弱的光。

   第四,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素质。身为兰大的一员,旁边的朋友总是会开玩笑地问你们是骑骆驼上学的吗?哈哈,当然啦,我们每个人都有骆驼驾驶证!每一个兰大人都应像骆驼一样,踏实、坚韧。兰大学子学习刻苦,为人朴实,意志坚强,这也是兰大的品格。这精神会伴随我们一生,无论兰大学子到了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也不曾忘却科学知识和艰苦环境的双重洗礼!作为汉语国际教师,踏踏实实地掌握好汉语本体知识,认认真真走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

   最后,我想说我对这个专业的理解是浅显的,我的很多同伴们目前为止也没有出国的机会,但是我们时刻准备着。我对这个专业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愿意贡献自己微弱的力量。我们永远都在路上,这个专业是,这个专业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是。

我对教师职业精神的理解

王文亮

   进入大学后,无论什么场合,每一次自我介绍,我都会提到:“我是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众所周知,该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出国教学经验。受全球局势的变化和疫情影响,很多同学的心态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当原梅老师问道:“现在,你们谁还有坚定的出国想法?请站起来!”回应者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我仍然想结合已学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谈一谈我对职业精神的理解。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汉硕毕业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当然,这也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既然是教师,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学生,那么,如何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我认为以下品质必不可少。

   一是兴趣。《论语·雍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足以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就教师的职业而言,有了兴趣就有开始,对教学产生兴趣,这是成为教师的第一步。一个人若对教学没有丝毫兴趣,甚至是厌恶教学,相信他根本不会考虑教师这个职业。有兴趣就有希望,教师的希望也是学生的希望,教师为学生撒下亮丽希望的种子,不久的将来,将会收获一片森林。有兴趣就有热情,专注地做某件事情,对教学充满兴趣的老师,一定十分享受教学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期待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兴趣若被生活琐碎消磨殆尽后,如何更好地继续教学工作呢?刘志刚老师给了一个答案:“还有很多东西,会支撑和激励我们走下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兴趣让我们走向教学这条道路,责任感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让我们走得更远。

   二是责任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是新手还是熟手教师,都需要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也就是经常说的敬业,这是对工作的使命感。对任何工作都应该敬业,由于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这种责任心。责任心不应成为空话,而应体现在教学行为中的点点滴滴。既要仰望星空,对教学保持一颗热忱的心,也要脚踏实地,做好教学中的每一件事。教学无小事,与学生学习的每一件事,都应是教师的头等大事。

   三是持续学习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因此,更需要教师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了解人类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拓宽教师的学科视野,也能给学生带来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体验。在我看来,教师要不断去获取新知识,以此助力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具备的品质远不止以上三点,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夯实知识,提升能力,向优秀教师看齐。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