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四十三):做顺势而动、不断精进的汉教人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16级校友李高翔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做顺势而动、不断精进的汉教人
李高翔
二十多年来,我的人生充满着奇妙的机遇,现在回想起来与汉教的缘分也是这懵懂生活中的一份巨大惊喜。
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来到兰州,在兰大那座美丽却陌生的校园里,开始了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不甚熟悉的专业的学习,现在看来,当时的心境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然而其中的惶惑犹疑却也太过于印象深刻了。犹记得,开学不久,学院要举办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鼓励全员参加,大家积极准备的时候,留学生都没见过几个的我感到手足无措:这么简单的对话该给学生讲什么?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该怎么讲?讲解的时候有遗漏怎么办?讲得复杂了怎么办?学生听不懂怎么办……实在是有太多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万幸在比赛之前,老师给看了一些师兄师姐的优秀教学视频,当时的我如获至宝,拷贝来不断观摩、学习、尝试,再加上以前的语言文学功底和教学实习经验,我的汉教之旅就算启程了。
2017年初,匆忙告别家人、师长,只身踏上了非洲肯尼亚那片神秘的土地,开始了海外教育教学实践。当时觉得半年多的学习、锻炼,收获颇丰,储备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证明,教学上确实没有遇到太多的障碍,学生提出的疑问基本能解答,学生进步也很快,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中国,希望能来中国进一步深造。后来他们确实也来了,当学生获得奖学金被录取的好消息一个个传来时,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更为在那个时候成全了他们而感到自豪。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只身远赴异国的我,未遇到工作上的绊脚石,却碰到了很多生活上的拦路虎。
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再加上中途转机,眼见着飞机就要落地,悬着的心也要落地时,却被信任的中国同胞“骗”去“众筹”了“入关费”,当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费可以不缴,还万般感激了同胞们的好意。等好不容易取完行李出来,却发现约定好来接机的高总还没到,刚才的同胞帮忙联系,电话却打不通。人家没办法等,答应我后面接着帮忙联系,我万分感激,就此分别。异国他乡,看着旅人们要么成群结队,要么一个个被亲朋好友接走,我默默地站在墙边,一面祈盼着下一秒就能看到熟悉的中国面孔,一面又希望自己看起来足够镇定,因为孤身一个女生,如果还慌慌张张,若被人盯上,处境可能更糟糕……就这样,没有通讯工具、没有当地货币的我一直在墙边等着,一个多小时后,才后知后觉地想到是不是真的没人来接我了?那我该怎么办呢?心慌到完全没办法的我第一次用自己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完成了向机场保安借手机的交际,顺利借到手机,拨通电话,也正好看到了举着手机向我招手的高总……老天!我可总算安全了。
然而在肯尼亚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抵肯第三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上吐下泻,高烧到三十九点几度,其实当时的我没觉得多热,就迷迷糊糊地听到大家说这么个温度,也觉得高得挺吓人,但就想着睡一觉就好了,明天就好了。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两三天,那时多亏高总父母及师姐的精心照顾,才不至于拖更久,等退烧后去医院做霍乱检查的时候,人生第一次知道了脚步虚浮、飘着的感觉。万幸只是肠胃炎,虽然后面的前几个月里总是月月与它狭路相逢,胃疼到浑身冒汗,但好歹最后的几个月,它不治而愈,没再来纠缠,我认为是自己的胜利,证明我终于能照顾好自己了。
后来还经历了肯尼亚大选,那段时间每天关注新闻报道,听学生讲政治局势,囤积一周的粮食……犹记得,我跟同事一前一后走在路上,偶遇游行队伍后,不约而同迅速掉头往回走的默契;犹记得,学生教给我们的作为外国人发生意外时的自救方法;更记得大选前停课后的第一顿火锅……
以上的林林总总,看上去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但现在回头写下这些文字,却完全不是在抱怨,反而非常感激。特殊时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丰富了我的生命,更是让我迅速成长,这份成长,相信是每一位汉教人踏出国门从事这份特殊的职业所必须的。
2018年末,我进入高校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发现在 目的语环境中教汉语跟在国外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国,学生有广阔的汉语学习课堂,街上的行人、路边的小贩都可以是他们的老师,所以课堂教学的时候会发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得多,在学生带来的一次次惊喜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帮助他们将日常生活中零散学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再次明确和强化使用的场景,同时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教知识,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汉语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课堂组织,这些能力无疑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提升。
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不仅是语言问题了,还有涉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外文明交流使者,我们心中却是有答案的。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展示出来的国家行动力和凝聚力、体现出来的大国担当使留于中国国内的来华留学生亲眼所见、切身体会到了中国的强大;作为汉教人的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让困于国外、难以按期返回中国的留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友善与关爱。
疫情期间持续线上汉语教学,后疫情时代对我们汉教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开发出真正的网络课程,如何建设立体化的网络汉语教材,如何高效组织科学有趣的线上互动课堂,如何开辟新的通道让身处国外的来华留学生们仍旧能够感受到鲜活的中国生活,了解、理解进而接纳中国(很多学生都在使用抖音、微信视频号,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考、解决。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研究、课程编写和课程实施。现阶段,我们就要顺势而动,全方位精进自己,争取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2021年的秋天,我将要前往暨南大学,开始我汉教路上一段新的旅程。未来很远,不知道具体会发生什么,但只要一直在路上,顺势而动,不断精进,未来便大有可为,值得期待。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李高翔,兰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兰州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2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