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八十二):永葆热爱,授之以渔

2022-05-21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1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51人,中国学64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1级赵阳、秦丽娟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成长

秦丽娟

 

 

   大一的时候机缘巧合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自此开始了和国际中文教育的缘分,大二学年和学校的蒙古国留学生做语伴的交流经历,我体会到了教留学生学习汉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恰逢此时,学校组织了一次归国志愿者的交流分享会,听到学长学姐们分享他们在国外教汉语的经历,心里颇有感触,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若说以往的学习只是为了学习,那现在我是为想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而努力。

   在那之后,我开始深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了解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我知道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其次,好的国际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国际中文教师对中文教育的那份热爱。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应该热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深刻理解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传播中华文化推广汉语的事业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应对各种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努力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使者。

   我会永葆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地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赵阳

 

 

   美国教育家帕克曾说过:“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心、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初读这句话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在校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而真正有深刻体会的时候是自己在大四那年成为一名初二实习语文老师,当第一次真正踏上那三尺讲台,身份的转换带给自己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会,看到台下学生热情、充满渴望眼神注视着你的时候,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想要去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将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讲解清楚。而在实习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内向的学生,有外向的学生,同时还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效率很高,掌握知识的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效率很低,掌握知识的能力会稍微慢一些,作为老师的我们则必须做到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为期三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学生仅仅是掌握某一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但是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并不会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探索和思考,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循循善诱,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有掌握某一类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会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运用。

   犹如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特别是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我们应该自己热爱这份事业,从内心尊重和认可自己的价值,同时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中华才艺技能的学习,当自己活成一束光的时候,才能点燃和感染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来兰大学习已经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无论是专业知识课的学习,如现代词汇、语法、跨文化等,还是中华才艺的学习,如书法、民歌、太极等,都收获颇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而如今有幸被选为赴泰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仅仅是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文化友好交往的连接人,以语言文化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而国际汉语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讲什么”和“怎么讲”,我认为“讲什么”首先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标准,第一,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应当注意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汉语教材中选取的中国故事应当是塑造正面形象的、有积极进步意义的。第二,多传播现代中国文明的国情和现象,如纪录片《辉煌中国》所介绍的当代中国的衣食住行,《舌尖上的中国》所介绍的中国饮食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都可以作为生动的中国故事纳入汉语教材之中。第三,在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中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于“如何讲”的问题,毕研韬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十大建议,包括尊重人性,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厘定领导者、规划者和执行者角色;突破公信力瓶颈;践行包容性发展等等。这些建议对国际汉语教师讲好中国故事亦有借鉴意义。因而我认为首先要注意讲课的形式,以《新实用汉语课本4》中的一课《“半边天”和“全职太太”》为例,汉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地位的提升;再如2017年在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举行的在中国、看中国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就是非常好的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形式。其次是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和纪录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中国》、纪录片《辉煌中国·创新活力篇》等视频,以及教学生书法,剪纸,太极拳,音乐,舞蹈等来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中国文化,弘扬和传播中国精神。最后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天保持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传播和弘扬中国的正能量。

   作为国际中文教师中的一员,我感到荣幸而自豪,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下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并总结经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同时为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