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七一):耕耘与绽放: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行之路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许丽玟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耕耘与绽放: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行之路
许丽玟
2017年夏天,我坐在电脑前填写志愿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个被老师推荐的“冷门”专业,会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起点。作为理科生,我的语文老师梦原本只能停留在语文课本里——语文师范专业后标注着“仅限文科”。当鼠标最终停留在“汉语国际教育”时,我甚至没有查过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想着:“带‘汉语’的专业,应该和语文有关吧?”
我就带着这样的理解来到了我的本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开学后发现课程完全超出预期,大一时密集的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课甚至英语演讲课让我怀疑是否发错了课表,《现代汉语》《跨文化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则重塑了我对于专业的认知。原本我也和网上的戏谑言论一样认为:“哪个中国人不能教外国人说中国话,还需要上课吗?”但专业课上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我们中国人说话时信手拈来的“了”“着”“过”等虚词,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规则复杂,对于母语中没有这类概念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的难度极大。还有声调问题,汉语的四个声调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如同“天书”,发音不准确不仅会造成交流障碍,还可能闹出笑话。老师通过专业的发音训练方法,结合手势、图表等辅助工具,让我们学习如何能够让留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声调的变化。一学期结束,每门课厚厚的笔记让我明白,我们口中毫不费力的“语感”落实到教学中是多么的复杂。
在文化差异方面更是如此,一个简单的“你吃了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被误解为干涉他人隐私。老师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引导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巧妙地避免这些文化冲突,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能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记得有一堂需要我们模拟教学的实践课,我们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但还是被老师指出:“这只是臆想中的教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我们精心设计的诗词导入和文化拓展,在真实的教学面前,突然显得华而不实。
这些课堂上的理论积淀,在后来的实习中迎来了真正的试炼。当我第一次坐在留学生教室的后排观摩时,亲眼见证留学生将“我吃饭了半小时”说得理直气壮,用音调混乱的“我要水饺(睡觉)”引发哄堂大笑,才真切体会到那些笔记本上的语言学理论究竟在为怎样的教学现场保驾护航。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的教案模板里,“了”字教学竟需要设计多个递进练习环节,从辨认不同语境中的动态助词,到创作包含“了”的对话剧本——原来我们脱口而出的每个音节,都需要经过如此精密的教学设计才能扎根在异国文化的土壤里。
实习中那些令人汗颜的教学瞬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的知识盲区。当我在讲解“进步”这一词汇时,为了课堂效果而故意引用网络流行语“进步小曲”,但留学生都茫然摇头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专业储备、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在真实的教学战场上仍显单薄。于是我在本科毕业那年毅然选择了考研。虽然与南师大失之交臂的遗憾曾让我彻夜难眠,但当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挟着西北的气息翩然而至时,意外为我打开了更辽阔的学术视窗。
进入兰州大学后,我便一心扑在学术提升和教学能力的精进上。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但作为观众旁观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也让我收获颇丰。看着他们在讲台上自信地展示教学设计,巧妙地引导课堂互动,以及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华才艺技能展示,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还懂得了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选手们的风采和评委们的专业点评,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教学之路的前行方向。
我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学术会议投了论文。没想到我的论文竟有幸被收录,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无国界性。虽未亲临现场,我依然收获满满,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
在论文年会中,我聆听了众多优秀同学的报告,他们对于论文选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入分析,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大部分同学选择了AI技术对于教学的研究,这让我深刻意识到 AI 浪潮已强势席卷教育领域。他们有的研究 AI 如何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有的探讨利用 AI 虚拟助手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受此启发,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 AI 技术相结合。或许可以研究 AI 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比如利用 AI 语音识别技术纠正留学生的发音,或者借助 AI 算法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智能推送合适的学习内容。同时,在导师的课程上,我极大地拓展了跨学科的视野。在美学方面,导师指出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创造空间。教学语言的优美表达、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都蕴含着美学的原理。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试着去理解那些经典的美学理论,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科间思维的碰撞,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中,融合多学科知识能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
回头看这几年的兜兜转转,每个看似错位的选择,最终都拼成了完整的专业图景。从被迫选择到主动探索,从字词教学到文明互鉴,那些填报志愿时的迷茫、考研失利后的不甘,都在兰州的风沙里沉淀为笃定。如果说最初想当语文老师是向往三尺讲台,现在站在更广阔的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我期待的是让世界听见中文里跳动着的五千年文明脉搏。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