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八二):从文化摆渡人到文明对话者:一位国际中文教育者的职业叙事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李紫萍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从文化摆渡人到文明对话者:一位国际中文教育者的职业叙事
李紫萍
且将新酒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人曾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无论是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又或是在旅途中寻找新的自我,都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冲动与憧憬。最初了解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仅仅了解到可以去海外教汉语,那时小小的我少年意气梦想观世界走天涯。然而,当我们真正进入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专业,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才真正对这个专业有所理解。有人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大类,虽然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知识,但是依旧没有很多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但是也有人说,这个专业不仅可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也可以学习教育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无论是教育者的初心使命还是文化传播者的甸甸累积,都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有着不同的情感与认知,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者,我认为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不仅是教学的成就感,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
一、专业认知:在语言与文化之间
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远远不够,一个优秀的中文教育者,必须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从甲骨文的象形会意,到唐诗宋词的韵律意境,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到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学习中文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挑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
文化认同与语言能力的辩证关系,是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核心命题。在学习中,我发现只有当教师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学生的语言学习才能达到更高层次。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文化接受,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欣赏与共鸣。初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时,我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拼音、汉字、语法,这些构成了我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真正的中文教育必须触及文化的内核。记得有一次在上对外汉语教学课时讲解"家"这个汉字时,我不仅讲解了它的结构和读音,还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从"家"字引申到"国家",再到"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学生们对中文的理解顿时深刻了许多。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阐释相结合。
二、职业规划:从教学实践到文化传播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道路上,我始终秉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语言教师到文化传播者,我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文化视野。这不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包含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在研一课程学习时,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这两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脉络与文化基因,也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和社会习俗。
教学实践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我们需要系统掌握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我们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我也认识到我需要积极参与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会,关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实战训练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实习机会,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磨练自己,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资深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课堂管理技巧,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可以尝试制作微课视频,通过模拟教学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例如,制作汉字学习APP、设计文化体验游戏、开发线上教学平台等。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能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也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文化素养的积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我们需要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为此,我制定了个人阅读计划,从《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开始,逐步拓展到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这个方面我的导师王大桥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多的思考与指导,老师要求我们进行广泛的经典阅读,无论是教育学领域,还是美学、社会学、心理学都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对象,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拓展我们的学术广度和深度,给我们新的启发和思考。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了解最新的社会文化动态,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结交外国朋友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语言教学方面,我制定了系统的提升计划:每学期参加专业培训,定期更新教学方法,建立个人教学资源库。在文化传播方面,我致力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讲座等方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数字化时代,我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代文化场景,通过社交媒体开展跨文化交流。
三、教学实践:在经典与创新之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经典文本的解读,比如在讲解《论语》选段时,要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古典文本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结晶。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包饺子、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语言能力测试、文化理解评估、实践能力考核等多个维度,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时,发现有效的教学评估不仅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老师对他们知识学习的重视,同时也可以为他们进行适时的纠错和改善,为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提供了一种正向反馈。
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用更创新的方法、更开放的心态,推动中文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崇高使命。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上一篇: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八三):将中文的种子播撒在异国他乡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