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九四):逐梦汉语教育,架起文化交流之桥

2025-04-30  兰州大学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1012人,向40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30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田俊飞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逐梦汉语教育,架起文化交流之桥

田俊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毅然决定踏上国际中文教育的征程,成为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将祖国的灿烂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本科时期学习戏剧影视文学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文化的独特窗口。在欣赏各国电影佳作时,我敏锐地捕捉到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中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核:西方电影常常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以个体的奋斗与成长为核心,展现他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而中国电影则更多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对家庭、社会关系的描绘,传递着和谐、包容的价值观。这种鲜明的文化碰撞,不仅点燃了我对不同文化深入探究的热情,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银幕上的精彩呈现,武侠片中展现的侠义精神、历史剧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文艺片中流淌的诗意山水,种种种种,都是吸引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名片。

   但同时我也发现,很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存在着诸多误解与偏见。

   2018年8月15日,好莱坞出品的自《喜福会》后的第二部全亚裔影片《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又译为《疯狂的亚洲富人》)在北美大规模上映。此后,这部影片就一直雄霸票房排行榜榜首,并最终获得1.7亿多美元票房,影响力可以说足够巨大。单从演员阵容审视,这部影片极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会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以为在影片里能够看到最逼真的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生活的影像写照。然而,随着故事情节一步步推进,人们会惊觉,此前所有的期待不过是一场错觉——它并非一部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与理念的作品,仅仅是绝大多数演员碰巧拥有中国血统罢了。若剥去这层看似“中国”的外衣,就会发现它仍是一部彻头彻尾从美国人视角出发、讲述美国人相关内容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有力地证明,美国好莱坞极为擅长运用东方元素,进而创造出极高的商业价值。

   另外,19世纪的美国文化中关于东亚男性形象的建构始终和“羸弱、无力、毫无性吸引力”相关,从早期劳工的长辫到李小龙脚踢的东亚病夫招牌,都是这种刻板印象的隐喻。直至今日,美国流行影视剧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依然极为单调枯干,通常是戴着厚厚眼镜、木讷、寡言、缺乏自信、内向古怪、毫无社交技能的硅谷IT男。而到了电影《摘金奇缘》,亚裔虽不再以负面形象示人,影片却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破解西方对东方长期抱持的某些刻板“他者”印象,某种程度上甚至强化了不少

   这让我深感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重大,也坚定了我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向外奔赴的决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多元交流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对这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逐步明确了自己在其中的职业规划。

   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语言教学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习惯的外国学生。汉语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其复杂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汉字书写系统,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但我坚信,只要有耐心、爱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领略汉语的美妙。

   文化差异也是横亘在教学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误解。例如,中国文化中注重谦逊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与外国学生交流时,如何在尊重他们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出中华文化的内涵,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课题。

   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我积极投身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系统地学习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我常常在网络上浏览、观看、学习相关的教学视频,关注身在派出地的博主,了解当地文化,以期在真正派出后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开展教学。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与留学生同学交流时,我会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同时,我也积极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通过与他们的互动交流,我不仅收获了他们的友谊和尊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奔赴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是我坚定不移的梦想。尽管前方充满挑战,但我毫不畏惧。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万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站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用汉语传递中国声音,用文化架起友谊桥梁,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很荣幸成为兰大汉硕中的一员,很感谢老师给我们机会写下这篇职业理想。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所热爱的祖国。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