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九五):以中文为桥,跨越山海——我的国际中文教育职业理想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1012人,向40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30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王佩珍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以中文为桥,跨越山海——我的国际中文教育职业理想
王佩珍
初心与积淀:从郑大到兰大的专业学习
我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的学习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系统掌握了汉语语言学、教育学和文化传播的理论知识,还深刻体会到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性。我曾在学校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体验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并帮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虽然此次活动时间极短,但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外国留学生因为我的帮助而逐渐理解汉语从而爱上中华文化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正是这种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文化交流的使命感,促使我选择继续深造,现就读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教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我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教学技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特点,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是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实践与探索:在“弗吉尼亚&手里智语跨境助教项目”中成长
目前,我正在参与“弗吉尼亚&手里智语跨境助教项目”,通过线上平台为汉语水平较低的一位美国学生教授汉语,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而我现已进行了三堂课的教学实践,分别围绕“天气”“交通”和“购物”三个主题展开教学,深刻体会到了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与挑战,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首先,线上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参与学习,这对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或者课后时间来消化和复习课堂内容。其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形式。例如,在讲解“天气”主题时,我通过图片、动画和短视频展示不同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汇和表达;在“购物”主题中,我利用虚拟场景模拟超市购物对话,增强学生的代入感,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讲解“交通”主题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春运,并引导他分享自己国家在圣诞节期间的交通状况,学生不仅对中国的春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积极分享了他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线上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网络延迟和技术问题可能影响课堂流畅度,尤其是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语言障碍加上技术问题会进一步增加学习难度,同时学生由于听不清楚会多次要求老师重复,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其次,线上课堂的互动性较弱,学生容易分心,教师也难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设计互动环节以及更多的让学生来说话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交通”主题中,我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多次反复练习,既巩固了词汇又提升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在课后,我也会通过邮件与学生保持联系,解答他们的疑问。
通过参与该项目,我收获颇多。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明白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差异,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绝非简单的语言传授,而是需要以专业理论作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作为羽翼,更以文化共情作为纽带,在每一个“天气”“交通”“购物”等等所教的细微场景中,搭建起跨越语言鸿沟的桥梁。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爱上中文。
未来与理想:以中文为桥,跨越山海
我明白我真正的实习经历和教学经验很欠缺,自身有很多需要提升完善的地方,所以未来我将继续深耕。首先我会尽我所能在海外孔子学院或国际学校任教,直接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用我的热情和专业帮助他们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其次在学术方面,我会深入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比如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等,了解更多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的理论。
从郑州大学的讲台到弗吉尼亚的云端课堂,从春运场景到圣诞文化的对比讨论,我始终坚信:国际中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未来,我将以中文为桥,载着更多海外学子穿越文化的海洋,让汉语不仅成为他们口中的音节,更成为他们心中理解中国、联结世界的密码。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我已听见远方的涛声——那是文明的回响,也是理想的召唤。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