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暑期学校
山东大学樊庆彦教授应邀参加暑期学校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2023年7月10日晚,山东大学樊庆彦教授为文学院暑期学校作了题为“论‘木仙庵谈诗’的叙事功能”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同胜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本科生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聚焦《清风岭唐僧遇怪,木仙庵三藏谈诗》一回,樊庆彦教授从转换叙事节奏、强化作品主旨以及反映社会风尚三方面论述了“木仙庵谈诗”的叙事功能。在总结《西游记》整体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樊庆彦教授引出本次讲座的第一个关键词——节奏。节奏即规律性的动态起伏或节拍,是事物发展或活动的内在规律和代码。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点过程中,节奏可谓至关重要。无论是脂砚斋评《红楼梦》,金圣叹评《水浒传》还是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在其中都曾提到节奏安排在篇章结构中的点睛之笔。以《西游记》九回、三十六回以及六十四回在整部作品叙事结构所占节点为例,樊庆彦教授认为《西游记》通常于紧张激烈的降妖叙事之后穿插诗词,从而达到舒缓节奏、调节气氛的作用。其中尤以第六十四回“木仙庵谈诗”最为特殊,它不仅夹杂在降妖叙事之间,更是处在八十一难的中间偏后节点,于此处穿插诗词无疑塑造了文本峰壑错落、滩潭相接的“山水之气”。
从《西游记》一书的创作主旨来看,樊庆彦教授先就前人的观点学说进行梳理,认为《西游记》主旨大致能够分成三类:“求放心”之说、“仙佛同源”之说以及儒家学说。而前人对《西游记》主旨的三种说法都能在“木仙庵谈诗”一回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木仙庵谈诗”一回对《西游记》文本主旨的强化起着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樊庆彦教授从“华而不实的空疏学风”与“炫才争胜的浇薄世风”两方面详细论证了“木仙庵谈诗”一回以何种方式反映了社会风尚,认为“木仙庵谈诗”虽呈现出中晚明时期“炫才争胜”的特点,但借以抨击了当时盛行的假道学,其影射社会现实的作用给世人以警示意义。站在这一角度上讲,《西游记》是一部极具象征意味的寓言小说。
张同胜教授从研究对象之精细、研究方法之严谨以及研究材料之丰富三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评价,认为本次讲座就“木仙庵谈诗”的叙事功能作深入探讨,问题意识鲜明,论证充实有据,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极大地开拓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