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暑期学校
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应邀参加暑期学校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2023年7月11日上午,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为文学院暑期学校作了题为“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同胜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本科生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从莫高窟的选址与历史讲起,赵晓星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莫高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各个风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北凉三窟为起点,赵晓星研究员详细论述了莫高窟艺术是如何从早期的印度、西域风格走向中外结合、南北互融的绚烂场景。在其中,赵晓星研究员着重介绍了第五十七窟的美人菩萨像,认为自唐朝开始,菩萨就逐渐由男相向女相转变。从其富丽堂皇的画面气氛以及鲜艳斑斓的色彩搭配足以看出初唐的繁荣强盛。发展到盛唐时期,与此前塑像追求沉思静穆的神性相反,在这一时期,石窟开凿者逐步在佛、菩萨像上追求生动的人性,并在壁画中开始表现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景,石窟艺术日臻成熟。中唐时期,为在一窟中容纳更多题材,石窟开凿者画风开始向工整纤巧转变。晚唐时期地方势力崛起,莫高洞窟也出现了崭新的形制。五代、北宋时期的莫高窟艺术大体上延续晚唐风格,但已明显步入衰落期。
在对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进行详细介绍之后,赵晓星研究员又提到了敦煌的藏经洞。从藏经洞的历史、藏经洞出土文献的价值、藏经洞出土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及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四个方面,赵晓星研究员梳理了敦煌藏经洞的“前世今生”,并将话题转至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丝路花雨、九色鹿的影视创作、敦煌艺术展和“数字敦煌”资源库等为例,赵晓星研究员认为敦煌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成果结晶,具有开放包容、探索创新、不断进取的特点。敦煌文化以丰厚的内涵让我们能够树立自信,其千年来的不断创新让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去继续传承、面向未来。
讲座最后,张同胜教授从媒介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向赵晓星研究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