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南京大学蓝江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1年6月7日上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蓝江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埃斯波西托的生命政治》的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主持,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明安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安老师参与评议、讨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主持人王大桥教授就蓝江教授对朗西埃、巴迪欧、阿甘本等欧陆左翼思想家的学术译介,以及他围绕着生命政治、数字资本主义、加速主义、后电影和后真相、共同体理论等前沿学术领域的研究进行了介绍。蓝江教授以共同体与“免疫”机制为中心对埃斯波西托的生命政治思想展开讲座内容,围绕埃斯波西托的生命三部曲:Comunitas: The Origin and Destiny of Community, Immunitas, Bios: Biopolitics and Philosophy,蓝江教授阐明了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对“bios”的不同理解使得二者的“bios”分别对应着“zoē”和“nomos”,同时对生命和规范(bios and nomos),即被政治贯穿的生命与被生命贯穿的政治进行辨析。埃斯波西托以“munus”(义务)包含的债务、誓言和礼物等三层内涵建立了生命政治的装置,将个体的身体强行纳入共同体。誓言和礼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债务,违誓的可能性构成了阿甘本在《语言的圣礼:誓言考古学》中提到的宣誓人相对于不在场的诸神共同的债;赠礼与回礼之间的象征交换亦然。“munus”构成的共同体基于亏欠而非共同属性与共同所有。
如果说“communitas”意味着共同承担“munus”,“immunitas”则意味着免除“munus”。免疫在生物学、政治以及哲学中含义不同,主权、财产权、自由构成了现代免疫。不同于阿甘本的例外状态的赤裸生命对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否定性生命政治(negative biopolitics),埃斯波西托强调通过不断接纳他者形成共生性的共同体,在共生与敞开中实现一种属于生命的政治(politics of life)的肯定性的生命政治(affirmative biopolitics)可能。
在评议环节,孔明安教授指出蓝江教授讲座中涉及的福柯、德勒兹、阿甘本、埃斯波西托等理论家对生命政治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与黑格尔,为生命政治思考开启新的维度。郭茂全教授指出生命政治与生态批评的理论关联,从阿甘本的否定视角到埃斯波西托的肯定视角,认为蓝江教授对异在、他者如何在共同体中获得接纳与免疫的思考极具启发意义。华安老师认为蓝江教授将复杂的理论化难为易,同时又不失深刻,删繁就简而又不遮蔽理论洞见,精彩难忘,值得学习。
在提问环节,文学院漆飞博士提问,在埃斯波西托的共同体理论中,是否存在着从感性以及对生命感知维度的讨论?如果有,是否可以将其称为一种感觉的共同体或是审美的共同体?作为当代批判理论家,埃斯波西托与南希、阿甘本、奈格里等都在重新思考后现代之后的共识问题,就审美与感性维度而言这些理论家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蓝江教授指出,埃斯波西托确有情感维度。布朗肖和巴塔耶都提到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是一种共同的感性,这也是夏可君将共同体翻译为“共通体”的原因。换言之,共同体首先基于共同的感觉、审美。埃斯波西托认为我们有共同的“munus”,不仅有政治上的,也有审美上的“munus”。奈格里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形成非物质性劳动生产的“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ect),埃斯波西托在天生共同的缺憾的意义上建构他的共同体理论。阿甘本的共同体始终是指向未来的,当所有的装置不起作用之后,我们所有人才能形成共同体。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滔、博士生刘晨分别向蓝教授提出了人和物的关系、身体行为的隐性支配问题,其他同学还就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等提出了众多问题,蓝江教授一一给出了精彩回答。
主持人王大桥教授总结道,蓝江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差异的基础上建构共同体以及为当代理论应如何介入身体、介入感觉提供了思想启迪和路径提示,蓝江教授的资料共享精神与思想交流的诚恳谦逊更令我们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