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易华研究员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1-06-11  窦婧 李雨维

      61日下午,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作客兰州大学文学院,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丝路新探:文化交流与认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文江副教授主持,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张进教授作评议,历史文化学院王建新教授、艺术学院孙晓勇教授、文艺学研究所姚富瑞博士和文学院、历史学院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易华研究员以斯文·赫定、刘迎胜、库兹美娜等中外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例,详细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在东亚崇尚玉文化和西亚及附近地区崇尚金文化的历史传统中,考察了两者产生交流的时间、过程和结果;并经由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中国存在着历史悠久的玉崇拜,玉是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史前信仰要素,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并行,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标志。而自“金入华夏”以来,金也成为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费孝通提出的“玉魂国魄”和叶舒宪提出的“玉成中国”的基础上,易华研究员亦从文化认同的多重结构角度提出“玉魂金魄”代表了中国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特征。他认为距今的4000年前(约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以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将中国整合进了上古世界体系。

   在互动交流环节,孙晓勇教授、刘文江副教授、文艺学博士生王红丽和硕士生潘伍豪、张金童等分别就岩画和美术考古研究、大传统是否会遮蔽小传统、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物性阐释、青铜技术传播方式、东亚玉文化西传、金的象征精神等问题与易华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进教授作评议性总结发言时表示,易华研究员采取跨学科、跨文化、跨语境的研究方式,通过将金与玉两种物质在时空维度上的融合,扩展了师生们的认识视野,为我们呈现了史前时期以玉、青铜、金等为主导物性和精神范式的时代,改变、开拓了我们的学术观念。史前期金玉圣物的流通造就了感觉共同体,对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中的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大启发。他鼓励在场学子学习易华研究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深化理论基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