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王燕教授应邀为文学院作网络学术讲座

2021-12-16  兰州大学文学院

   应兰大文学院邀请,12月1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燕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马礼逊英译《红楼梦》手稿研究”的线上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同胜教授主持是本次兰州大学文学院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的第十五讲。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内外师生共近100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王燕教授首先对来华西士马礼逊的英译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学术史梳理,她指出马礼逊手稿虽为红楼梦译之开端,但学界并未对其进行全面研究,这也成为她开展研究的一大契机。王燕教授回顾了自己搜寻马礼逊手稿的曲折过程,认为只有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才能进一步论及翻译者和该译本的文化贡献。马礼逊的藏书及相关资料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得以留存,王燕教授正是从浩如烟海的“伦敦布道会”缩微文献档案中查阅到了马礼逊的《红楼梦》译文和题解,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接下来王燕教授又结合马礼逊所著的《中文对话与单句》《中国一览》等多部书籍来探析马礼逊译介《红楼梦》的缘由,她指出利用流行小说《红楼梦》学习“京话”,是马礼逊关注这部文学巨著的根本原因。随后,王燕教授从马礼逊所引的行间侧批、图书著录、现存藏书、中文文本细节四重证据对马礼逊英译《红楼梦》做了原著底本的考察,最终断定马礼逊所用《红楼梦》底本当是罕见的“文畬堂藏板”东观阁本。基于底本与英译的对比,王燕教授还进一步谈到了马礼逊的翻译策略和译文特点。

   最后,王燕教授对马礼逊英译《红楼梦》的文化贡献进行了总结,她肯定了马礼逊英译《红楼梦》的开创意义;另一方面她也结合马礼逊的传教士身份说明了其译文的局限性马礼逊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着眼于其反映的社会内容和根据它来学习“京话”的实用功能,所以他也尚未到达欣赏《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一层面

   张同胜教授对王燕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王燕教授的研究具有中外会通的鲜明学术风格,重视对新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文献资料的采用和细绎,本讲座属于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个案研究,是比较文学媒介学手稿研究之典范之作,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王燕教授手稿研究中所体现出的视野、方法和策略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很大的启发。王燕教授还慷慨地与在场师生分享了她发现的宝贵文献资料,这也对同学们开展相关研究大有帮助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文献查找、底本研究、来华西士译介的赞助方以及海外汉学家的翻译思想研究等多个角度向王燕教授提问,王燕教授都分别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可行建议。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