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王杰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11月27日上午,兰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学术活动月暨研究生学术年会名家系列讲座(第八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王杰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没有翅膀的天使——中国乡土文学的人类学根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文学院李利芳教授、郭茂全教授、王大桥教授、刘文江副教授、王莹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共3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
王杰教授指出,由于中国与欧洲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欧洲现代化过程中文学表现的视野集中在城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现代性集中体现在乡土文学中。王杰教授从审美人类学角度考察现代化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中国乡土文学。认为中国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王杰教授借鉴本雅明“新天使”概念探讨与西欧审美现代性既具有家族相似性又具有自身独特民族和地域特性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核,他认为“乡愁乌托邦”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美学内核,是从哲学与美学层面对乡土文学的理论分析。乡愁乌托邦包含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西互鉴的外来艺术资源和当下真切的现实语境等多个维度,是融本来、外来、未来三种面向于一体的具有现实指向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建构,因此需要一种以比较文化学为基础的比较美学的眼光,深入考察有差异的文化形态间的互动共生关系。王杰教授通过对李叔同的《送别》,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再到广西那坡黑衣壮民歌的人类学分析,寻找中国贯穿中国现代化整体进程的乡土文学的审美人类学根据。
王杰教授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结构是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相结合的双螺旋结构。这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审美经验表征方式的重新擘画,包含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的问题及矛盾的反思。并对于这些独特审美经验的关注需要参照人类学的方法与理念,同时需要将外来理论资源作为重要参照对象。
在提问交流环节,李利芳院长高度评价了王杰教授的研究所具有的示范与启发意义,刘文江副教授、王大桥教授、王莹副教授就审美现代性中的乡土审美经验与工业文化间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表征与共存、现代作家城市审美经验书写等问题与王杰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张进教授代表与会师生对王杰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指出王杰教授的讲座特点突出,内涵丰富,表现出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张进教授并鼓励同学们学习王杰教授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在开放多元的学术观点的碰撞中提升自身学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