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举办第九期博士生学术沙龙
3月18日晚,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第九期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文艺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崔亚莉、2021级博士生李筱彤分别作学术报告,张进教授、王莹副教授担任主要评议人,郭茂全教授与三十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由文艺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刘晨主持。
崔亚莉作了题为《丝路审美共同体视域下的庆阳香包》的报告,她以叙说庆阳香包的文化传记为切入点,探究其在丝路文化交往中与异文化的交流融通,阐明庆阳香包是丝路审美文化会通的产物,亦是丝路审美共同体的重要因子。王莹副教授认为崔亚莉对庆阳香包的研究并非基于传统民俗学,即丝绸之路上物的流通的文化传记,而是应将其置入整个丝路沿线文化交流与互通的环节,考察香包在流通过程中审美意义的增值与再生产。郭茂全教授认为不应将研究对象只聚焦于庆阳香包,而应该放在丝路沿线物品的流通过程中加以考察,将其与异域的香囊在颜料、纹饰与图案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方面作以比较,考察其作为一种物品在流通过程中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生产过程。
李筱彤的报告《兰州城市民谣中的多重感觉及其美学问题》从美学视域研究兰州民谣,分析其作为城市表征的听觉符号,唤起大众听觉、视觉、味觉与嗅觉等多感官融合的联觉经验与情感生成过程,构建了独特的兰州城市声景,同时以感觉的共通共享指向当代美学的审美平等问题。王莹副教授认为李筱彤在感性的共享与审美平等问题上思考兰州城市民谣,具有深入的启发性,他建议李筱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补充声律学的研究维度,同时分析其作为一个活态的展演过程,在具体表演活动中声音与灯光、地点等多重艺术形式构成的互动关系。郭茂全教授建议关注兰州城市文化与城市民谣的关系,将兰州城市民谣作为一种“超文本”,考察音乐要素在“超文本”中的表征过程,并与其他城市民谣相比较,以获得更宽广的研究视域。
张进教授充分肯定了两位博士生本次报告的深入论述及其学术交流价值,认为本次报告可以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共时与历时、本学科与跨学科四个方面,进一步予以突破与拓展。学术报告要重视微观材料的搜集分析,也指向理论问题;关注实践现象,也要重视理论资源;要把握具体对象的历史脉络,同时在跨学科研究中始终持守本学科的理论特点与研究范式。
本次博士生学术沙龙持续近三个小时,报告人、评议人与参会师生进行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产生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