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我院文艺学研究所开展研究生学术论文工作坊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升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2022年12月25日下午,我院文艺所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工作坊。文学院张进教授、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聂成军副教授、王垚老师、姚富瑞老师参与评议,文艺所共20名硕博生作了论文汇报。本次工作坊由姚富瑞老师主持,文艺学研究所全体硕博研究生参加了工作坊。
5名博士研究生主要围绕论文选题、论文思路进行了汇报。徐滔在史诗传奇、纪实、现实主义小说之后提出一种人类世现实主义的可能,论述了文学书写与“人类世”之间的表征关系,试图解决我们所处生态环境呈现出的全新感性体系和感性经验的问题。王莹副教授建议进一步对理论背景进行清晰化处理,姚富瑞老师建议论述中减少描述性语言,增添理论性论证。于荔从历史事件、媒介和质料三个层面论述了艺术品的历史物质性和“物性”在艺术领域的三种功能,以及元绘画对媒材和再现的指涉。王莹副教授建议加强质料与艺术品之间的逻辑论证,王垚老师建议对相关概念进一步厘清,姚富瑞老师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定位,聂成军副教授则建议论文形式需要更严谨、规范。李筱彤从符号、身体、空间和气氛四个维度分享了格诺特·波默的气氛美学中声音研究的现象学进路,最终指向诸感觉的平等。王莹副教授和聂成军副教授强调要对传统美学和传统哲学中的声音研究进行回顾反思,王垚老师建议在文章形式上突出自己的思考。李思诗辨析了分析型后人类主义和批判型后人类主义,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后人类主义的多元与开放。王莹副教授、王垚老师和姚富瑞老师建议突出问题意识,郭茂全教授建议从相关理论家的研究问题出发提出自己的思考。张雍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个案讨论物性批评视域下的诗意阐释问题,关涉物性本体论的属性、诗意阐释与物性批评美学议题。郭茂全教授建议对文章的理论框架进行再思考,王垚老师建议加强理论与问题的关联。
硕士研究生曹芳芳、范诗云主要围绕康德美学分别讨论了象征与审美理念的感性化、艺术像似自然的重构问题。王莹副教授建议曹芳芳理清中文翻译术语背后的涵义,聂成军副教授建议范诗云对重构的必要性和结果进一步加以说明,扩宽英文文献阅读范围。赵子杰、梁雪媛、刘洋聚焦于感觉问题,考察了克拉里的视觉理论、沃尔海姆“看进”与当代图像哲学的熔铸、聆听与肉身感受力的问题。郭茂全教授和王莹副教授建议分清问题语境和理论背景,聂成军副教授建议继续纵深思考,调整文章结构。李俊芳、马燕、郭澳格关注生态批评话题,分别报告了麦克哈格共生理论与生态批评的连接、斯黛西·阿莱姆跨体性思想对生态批评的影响以及赵序茅的生态叙事和生态伦理。王莹副教授建议辨析概念翻译与内涵,尝试从美学维度阐释理论。刘畅、景嘉慧、王淑艳集中于专人思想的研究,刘畅从直观概念透视了王国维美学的时空之思,景嘉慧考察了威廉斯的乡愁观念,王淑艳报告了福西永的形式美学。郭茂全教授建议继续打磨文章标题,分清主次,聂成军副教授建议理清内在的论证理路,加强结构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陈恬恬和魏可航关注个案研究,分析了《魔幻玩具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和《生死场》中人与动物的关系。郭茂全教授建议增强理论的维度,考虑理论之间的裂隙,聂成军副教授建议加强理论与文本的连接,思考理论使用的合理性。叶欣智关注大众文化,分享了“甜宠剧热”的浪漫困境。郭茂全教授建议增加分析的理论维度,进一步加强文章的理论性。张清晨展开了消费社会中物与人关系的讨论,认为物应该作为平等交流的对象。郭茂全教授建议从小角度介入人与物的关系,聂成军副教授建议进一步思考消费社会观念的现实性。腾讯线上会议硕博师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论坛报告环节圆满完成。
工作坊最后张进教授和郭茂全教授作了总结。张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端正的学术态度,感谢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评议。他认为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希望大家接下来能够吸收消化老师们提出的意见,鼓励同学们培养学术意识,激发灵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坚持“守正创新”的学术路径。郭茂全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认为同学们的文章代表了文艺所学生的行文规范和学术水平。
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是我院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学院对于硕博生论文写作示范指导建设所作出的积极探索。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写作汇报、师生的热烈交流,让研究生切实认识到自身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坚持的学术品质,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争创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信心与动力。(文、图:唐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