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举办2022年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
为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增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于2022年12月24日晚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学术年会论文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张同胜、樊得生、周小莉三位老师参与点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
本届学术年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共提交论文8篇,其中博士生论文3篇,硕士生论文5篇,提交论文的同学依次作了汇报。
博士生郭芷彤的论文《<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萨满与伦理智慧》以神话作为视角来重释科幻文学,在人类增强、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前,神话、图腾与萨满等原始思维方式显示出了跨时空、跨文化的流通力量。博士生王天如的论文《论小丑形象的伦理教诲价值:以电影<小丑>为中心》分析电影《小丑》主人公最终成为“恨世者”的伦理选择,表明小丑展现了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纠缠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具有的伦理教诲价值。喜剧小丑的悲剧结局又体现出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之逻辑关系,引出法律与文学功能互补的伦理现实与意义。博士生龙凤霞的论文《自我叙述、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再读路易丝?厄德里克的自撰<踩影游戏>》勾勒自撰在其发祥地的发展脉络、简要分析当下美国自撰叙事更为活跃的缘由,并以《踩影游戏》为切入点,讨论美国自撰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这一创作手法的独到使用。
硕士生冯麒如的论文《论科伦·麦凯恩小说中的丧子(女)人物形象书写》综合分析科伦·麦凯恩小说中的丧子(女)人物形象书写艺术特征与这一类人物塑造背后传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硕士生周怡佳的论文《无花果的物质流传与符号生产:论古埃及西克莫树崇拜》针对处于持续衍义的状态中古埃及无花果文化,分析物质的不断流传在前后启发、相互参照中实现了符号意义的生成演变。 硕士生任婕的论文《论<蝇王>听觉符号中的生态伦理》分析《蝇王》以海螺号角、山火爆裂双重听觉符号传递人为破坏下的自然声音状态的选择,揭示西方现代性下生态与政治、生态与科技双重不可调和性。硕士生马晶晶的论文《从创伤角度解读<上海孤儿>中的延宕书写》认为小说对人物的延宕书写实际上与创伤有关,创伤具有延宕性,为了塑造出一个创伤人物,作者使用了延宕书写,而创伤书写与延宕书写也是无法割裂的。硕士生马滢瑄的论文《人性与神性平衡的浪子回头叙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卡塔西斯”》论述小说暗合西方宗教成长小说的“浪子回头”叙事范型设置了一组对照叙事结构,在神性与人性的共振结构中,其浪子回头叙事呈现出西欧人文主义觉醒和正教人道主义博爱的结合的张力。
与会老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作了点评。张同胜老师指出,论文的引言部分,要对以前的研究有所评述和分析,逼出问题与创新之处;论文写作需要凝练和集中,不必面面俱到,且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求具有论析性、有归纳与提升;要让理论成为可以上手的东西,融入到研究对象中。樊得生老师对同学们论文的具体细节和内在结构提出了建议,肯定论文写作中感受力的重要性,并对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周小莉老师指出论文写作的立意要清晰,论述准确、突出新意,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深度上的可开拓性提出了看法。
工作坊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同学们在文本分析、问题意识和理论应用等方面受益良多。这次工作坊的顺利举办,不仅促进了比较所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也让同学们认识到自身研究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此后科研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