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竹影千竿动,花香一径开——2022年兰州大学文学院学术交流工作回顾与总结
2022年,文学院学术交流工作平稳进行,多有亮色。全年共举办学术讲座76场,其中7场讲座为国外专家开设,举办学术会议4次。
本年度的学术交流,上下半年各自为一阶段。上半年,延续2021年学术交流的趋势和重点,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国际中文教育等学科,学院邀请30余位专家开展了学术交流。
下半年,围绕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学院按照内涵拓展、教研结合的思路,设计了三类以研代学课程,邀请国内外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授课讲学,逐渐形成版块和集群效应。与此同时也组织举办了第二届本科生学术活动月和兰州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年会文学院分论坛,同时也形成了共振效应。
在2022年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的设计安排中,学院一方面注重为本科生开拓学术视野、强化治学基础,另一方面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研究生提供前沿学术动态。各类讲座和学术会议的情况如下: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题讲座精彩纷呈
2022年开年,学院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张兵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为文学院、萃英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方法与新境》《谈谈民族文学研究视角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的讲座。主讲者既强调对写本、简牍、墓志等物质性载体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中具有新的意义,也强调“多民族文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给古代文学文献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图1 张兵教授、多洛肯教授讲座现场
4月,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在《结合楚文化看庄、惠辩难与<庄>学之形成》的讲座中,以中国文化史中著名的“庄、惠辩难”为出发点,谈论其“言大言小”问答中“超越现实,上升到名与实相辨的哲学高度”,带给听众思想上的震撼。这种以口耳之学角度切入庄学研究的方式亦是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表现形式之一。
目前学界对方法论的高度重视,变革在各个分支学科都在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方向是综合创新。2022年暑期学校期间,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讲授了《历史的方法与谱系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讲授了《新文科方法论:四重证据法——天熊与上古史》。两位先生虽然治学路径不同,但都以历史本体为出发点,在跨文明的背景中提供全新的研究方法。张政文教授探索了历史本体(历史与谱系)与作为主体的人的“相遇”;而叶舒宪先生主张的是以四重证据法重建“天熊”的历史原型,以此恢复东西方早期历史中断裂的精神谱系。
在古籍的整理工作中,对刻本或者写本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图书本身,而应将其中文字的删减、不同版本的汇刻与时代、社会的情境紧密联系,尤其是儒家经籍的刊刻与修版,更体现了当时各种思想的碰撞。本年11月,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在《谈谈元福建刻十行本<周易注疏>明代修版的得失》的讲座中,就进行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讲解。
3月的讲座中,有两场古代文学方面报告算得上是“翻旧曲为新声”,都是对名家名作的重新阐释。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主讲的《<陌上桑>的生成与汉代流行艺术》和辽宁大学胡胜教授主讲的《<西游记>》的“前世今生”》。赵敏俐先生将《陌上桑》视为汉代流行艺术,是时尚文化的产物,可谓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具;而胡胜教授对《西游记》的新释,采用“跳出、跳进”的跨文本研究的方法,认为在书面的百回本《西游记》逐步演进之外,还有流传在民间的“西游记”隐性文本链条,即传说、故事、曲艺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游故事系统。
图2 汪春泓教授、叶舒宪教授、赵敏俐教授、胡胜教授讲座现场
类似以上经典再阐释的讲座一直持续整年。如北京语言大学张廷银教授讲授的《后三国背景下的文化担当——李密<陈情表>的另一种解读》,以及江苏省社科院徐永斌研究员讲授的《<醒世姻缘传>文士治生生态研究》,以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史和生活史作为解读经典的入口,进行文化心灵和生存语境的还原。还有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的讲座《文学史研究与文本细读——以姚鼐<登泰山记>解读为例》,以桐城义法中的“义理、考据”说明《登泰山记》并非仅具词章之华美,同样是还原的方法。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主讲的《王逸<楚辞章句>与东汉安帝朝政坛》同是以义理入手,认为《楚辞章句》一书是作者在东汉安帝朝政争的背景下,受当时士人勇于讽谏的风气影响而成,王逸在书中大力激扬屈原直言极谏的精神,因而是“以经立义”。
图3 周兴陆教授、吴怀东教授讲座
3-4月间,学院连续举办了四场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报告会,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主讲的《重新发现中国美感》,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讲的《元宇宙与文学艺术的未来》,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主讲的《文学与生态批评》,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主讲的《别现代主义审美学》,四位先生讲座内容或重估传统、金针度人,或独辟蹊径、指引未来;或着眼于以生态补充现代性的不足,或干脆“离别”现代性,以反思和批判态度为中华文明另寻一出路。以上讲座均令文学院师生眼界大开。
图4 胡晓明教授、金元浦教授、程相占教授、王建疆教授线上讲座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欧陆哲学的研究一直是我院文艺学研究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下半年应所内教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研究员主讲了《中外美学关键范畴互训互释研究》,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主讲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教授主讲了《重读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南京大学蓝江教授主讲了《从剩余快感到剩余数据:如何在数字时代读拉康》,这些讲座个性鲜明,激发了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生的积极思考,踊跃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全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学术交流也比较活跃。应邀而来开讲的许多学者都展示了他们或在传统研究范式里深拓,或在新兴研究领域里尝试的学术状态,给我院师生带来新鲜的感受。像武汉大学樊星教授主讲的《谈谈“校园文学”》,陕西师范大学赵学勇教授主讲的《延安文艺与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思考》,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主讲的《<文学的历史动向>与丝绸之路文学视域》;同时还特邀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Vanessa Joosen 教授开设《数字人文与儿童文学:年龄研究的新方法》讲座,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研究员主讲《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既有像延安文艺研究、国家文化公园这样的重大主题,也有丝绸之路文学、黄河文化这样的新视域,亦有儿童文学、青年文学、数字人文这样活泼泼的研究,历史、理论和方法、实践兼备。
图5 Vanessa Joosen 教授线上讲座
连续几年来,文学院学术交流的重点任务是强化本科生学术基础,扩大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认识。因此本年度同样有许多大家、名家做客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讲座。其中先后有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讲授的《读书如何破万卷》、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讲授的《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讲授的《美育三义》、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讲授的《治学脞谈:意志•选择•积累》、上海音乐学院杨赛教授讲授的《中国音乐文学》。另外按照以往的惯例,本年度学院依然持续建设“科学家谈治学”专题,邀请了兰州大学核学院吴王锁教授开讲《铸剑强国 核以道和》,这种文理之间跨学科交融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二、汉语国际教育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专题讲座注重实效
基于以上两个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学院在设计学术交流形式时注重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两支力量来开设讲座,举办交流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年度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赵杨教授讲授《微观视角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讲授《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观》,北京大学徐晶凝教授讲授《学习者分析与教材编写》,浙江师范大学胡德明教授讲授《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漫谈》,内容涉及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认识,研究方法和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从业者需要很强的语言能力,结合“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院邀请省内相关领域专家李维君、李孝英、钟铭华等,为同学们开设了书法、文字、朗诵等专业技能讲座。同时也邀请了侯贝贝、梁孔孔、王翔、韩梅梅四位校友,分别介绍他们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
图6 赵杨教授、徐晶凝教授、叶军教授、胡德明教授线上讲座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暑期学校期间,邀请了甘肃省内著名纪录片导演赵国鹏先生,为该专业同学们作了题为《用“我们的语言”讲故事——纪录片视听语言的运用》的讲座。赵国鹏导演将自己多年来的拍摄心得分享给同学们,其中涉及纪录片选题原则、如何选择拍摄对象、纪录片伦理、纪录片解说词、如何理解“真实”等重要的纪录片问题。
图7 赵国鹏导演在榆中校区开设讲座
暑期学校中,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02级校友、雄孩子传媒公司策划总监茹韶华先生,为师生作了题为《网剧和网络电影的创作过程与市场变化》的线上讲座。茹韶华校友从个人工作经历出发,谈了从文学院毕业之后的初心及从传统媒体行业跨入影视行业的动力。随后他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产品”的定义及各大影视公司的流量入口加广告的变现模式,为同学们了解当代影视产业市场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暑期学校期间还邀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冈崎由美教授为作了题为《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及演出》的专题讲座。冈崎由美教授讲座提供了许多稀见的材料,以文化交流互鉴的态度讲述了日本江户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播状况。
图8 冈崎由美教授线上讲座
11月底,著名电影学者、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作了题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美学追求与理论建构》的讲座。讲座内容围绕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学派的美学追求、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三个方面展开,为同学们了解如何建立本土化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开启了窗口。
12月,为加强文艺批评实践,建立“文艺评论高地”,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邀请《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博士作了题为《当代小说的话语转向与叙事变革》的学术讲座。讲座涉及当代小说写作潮流中的历史性、当代性与开放性等三个主要特征,激发了听众们的多元思考。
图9 周斌教授、周攀副主编线上讲座
三、以研代学课程形式多样
2022年下半年,在学校以研代学理念的指引下,文学院根据学校安排与自身特色,分别设计了暑期学校、学术活动月、以研代学课程等三大类新颖的培养模式,其中对外学术交流占据了较大部分。
暑期学校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专题讲座,也有系列讲座,如以“文学伦理学”为中心就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与主要观点》的讲座,邀请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作了题为《伦理智慧与伦理选择——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范畴的思考》的讲座。这一系列讲座和学术活动在去年已经开始,当时我院师生参加了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年度,我院学子又在5月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形成了教师领航、学生雁行的学科新探索。
暑期学校开展的同时,文学院丝绸之路文化互通研究中心开设了“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暨青年学者圆桌会议”。除有张政文、叶舒宪、丁国旗、傅其林等学者发表讲演之外,还专门邀请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Ching Lin PANG(彭静莲)教授,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ra Sterling教授,开设2022年“国际课程与实践周”,主题为“人类学中的数字转向”。
图10 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
图11 彭静莲教授线上讲座
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人才培养在专业领域中需要依托“三古三文”(古文字、古文献、古文学),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方面也要转益多师。出于这样的理念,本年度古文字学方向设计了以研代学系列讲座,虚心向国内学术界求教,得到了学界的大力支持,举办讲座17场,完整形成了一次学期课程。
表1 2022学年秋冬学期强基计划古文字专业以研代学1-17周课程表
2022年下半年,文学院和萃英学院合作开设了“比较文学概论”以研代学课程,这也是兰州大学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授课教师张同胜教授针对目前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现状,设计了“域外汉学与中国古典学比照”“西域、印度、敦煌学对比”“世界文学与比较诗学”三大版块,校外专家讲座和本院教师讲解各占一半。
表2 文学院和萃英学院合作开设了“比较文学概论”以研代学课程
四、学术会议组织和学术团队提升相结合,个人外出参会和个人科研增效相结合
近年来文学院举办学术会议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将学术会议组织和学术团队的提升相结合。本年度尽管在总体上受到疫情影响,但学术团队仍然比较活跃,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抓住时间节点举行了四次学术会议。
4月,“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线上举办。会议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敏春芳教授团队主导完成。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汉语历史语音词汇语法及相关研究、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蓝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王双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田河教授,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竹越孝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系包智明教授、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朱莉等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
图12 “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线上举办
暑期学校中,文艺所张进教授团队举办了“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5期)暨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同期由中国李白研究会主办,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兰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李白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暨李白学术研讨会”,在7月8日-10日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研究所雷恩海教授团队主导完成。本次年会以“李白文化精神、生平事迹与思想艺术新探、艺术渊源与文献考释、唐诗之路与李白诗乐精神”为主题,共邀请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中国文化基金会、兰州大学等九十多所国内外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致开幕辞,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前任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朱易安教授分别致辞,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图13 中国李白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
11月,“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生论坛”第一期“研究方法与儿童文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兰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李利芳教授团队主导完成。论坛旨在为两校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儿童文学学科人才培养。论坛采用线上形式进行,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李利芳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国龙教授作总结,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晖教授、孙海燕讲师以及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作点评,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校内外师生共264人参加。
图14 “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生论坛”第一期“研究方法与儿童文学”
本年度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初步统计达70余场,覆盖文学、文化、艺术几大学科。此外,学院教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并开设各类讲座。
2022年文学院学术交流工作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继续巩固既往工作格局并在内涵建设上有所深化。这体现在与学院学科建设、学术团队成长、人才培养需求等的紧密结合上,同时,交流模式也更加成熟。因此,我们对来年的学术交流工作更有信心,更寄厚望。最后,向长期以来支持文学院学术交流工作的学界同仁表达诚挚的谢意,期待我们未来展开更加美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