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文学院举办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次仁罗布作品研讨会
为推动西部文艺评论发展,繁荣西部文艺创作,落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兰州大学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的相关工作,6月29日,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主办,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承办的“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次仁罗布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顾问,中宣部文艺局原副巡视员路侃,西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一级作家次仁罗布,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古世仓教授,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涛,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副院长郭茂全、杨建军、连亚敏等,以及校内外师生共计七十余人参加。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主任王大桥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兰州大学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后的首次活动。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在致辞中介绍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评论的发展情况,感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对此次研讨会的指导与支持。指出兰州大学文学院将持续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开展文艺理论评论研究,开展文艺评论研讨活动,培养文艺评论人才队伍,为繁荣西部文艺做出应有的努力。
路侃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西部地区文艺评论建设,助推西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促进兰州大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次仁罗布创作的创新性和价值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顾问路侃)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古世仓教授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以心灵为介质,以文学为信仰,以温柔姿态持守藏地生活,并建构了独特的小说世界。次仁罗布的小说中有一双温柔的手,去抚摸粗粝的生活,带给读者情感上的触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图景都通过真实的笔触展示出来,在表达现实的同时也带来从容与温和。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古世仓教授)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于涛副主席对次仁罗布小说中的纹理和走向进行了解读。认为次仁罗布小说中的身份意识和空间呈现很有特点,身份的变化如同长出了纠缠曲线的手纹,空间符号突破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并充分肯定了次仁罗布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加文化自觉中的积极意义。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于涛副主席)
王大桥教授从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话语出发,阐释了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自我和他人、神圣和世俗、现实和未来、藏地经验和汉语表达在次仁罗布的小说中如何构成一种辩证的关系,基于在世的经验,感知次仁罗布的小说事件。郭茂全教授在次仁罗布的小说中提炼出了“临界”的观点,次人罗布书写的“界”可以分为时间、空间、心理和审美四个维度,“界”不仅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真相和生存方式。周仲谋副教授将次仁罗布放回到文学界的藏地新浪潮中进行探讨,从历史的还原与想象、时代变革中的新变化、人世困境的超越三个维度,分析了次仁罗布小说藏地书写的特点。
吴世奇老师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背后是地方性知识和地方经验的支撑,地方性不应该成为次仁罗布小说创作的标签,而是一张邮票,藉此抵达文学书写的新域。陈柏彤老师对次仁罗布的儿童小说进行了儿童本位、具身书写和文化呈现三个层面的解读,认为次仁罗布的儿童小说反映了藏族儿童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肩负着塑造儿童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郭茂全教授和杨建军教授分别对主旨发言作了点评。
博士研究生刘晋汝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是藏地书写的代表,其小说创作并不是祛魅、赋魅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可以概述的,而是一种幽暗意识主导下的、二者并置的含混书写。牟欢从“隔”与“不隔”两方面谈论了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书写了最真实的藏地,传播了民族的真实心灵。崔涛以次仁罗布的报告文学作为切入点,指出报告文学的创作应该具有一种同时代性和批判的立场,期待次仁罗布有更好的报告文学问世。张涛认为在藏地文学的创作中,存在着固化的藏地形象、固话的藏地叙事,以及文化对于创作者的牵绊。赵志军从扯洛娃形象入手,结合次仁罗布的作品探讨藏地文学中混血儿人物的形象特征、形象演变及其身份认同。李思诗从天葬、转世和万物有灵三个方面,对次仁罗布小说中的审美习俗进行了论述,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已然成为读者接受、感知藏地风貌习俗的载体之一。
硕士研究生姜雨昕基于身体叙事理论,从镜像呈现、具身联觉和格式塔式的身体反思等方面,分析了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指出小说对身体的关注可以拓展个人内在的可能性,更好地建立起和世界的联系。刘洋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让读者获得了地方性的审美经验,其创作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直接观察和解释文化生活的象征性文本,既传达了表征,又表达了经验。曹芳芳从次仁罗布小说中的信仰问题入手,分析了《放生羊》《杀手》等小说中的信仰问题,认为次仁罗布的小说呈现出对人性之善和情感之美的要求。景嘉慧对次仁罗布小说中的情感结构进行了阐释,认为其小说创作是在一种流动的社会经验中,展现出藏族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精神追求。
叶欣智基于斯宾诺莎的情动理论分析了《放生羊》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次仁罗布在人与动物的二元关系中,创造了一种互通性的道路。格桑拉姆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次仁罗布小说中的心灵书写,认为其小说聚焦西藏现代化进程,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聂亚芳以成长书写角度为切入点,从主体的精神性生成与个体塑造、父子关系、环境与成长关系等方面,对次仁罗布短篇小说加以分析。张清晨对《放生羊》进行了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述,指出人类并非是更高一级的主体,而非人类也不是受支配的客体。塔里哈提着重分析次仁罗布小说《杀手》的电影化改编,探讨了藏文化小说改编电影的当代意义。韩京宴梳理了次仁罗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次仁罗布小说创作的女性形象隐喻着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形态,并见证着时代变迁。申雨欣关注《放生羊》中的文化表征,认为次仁罗布小说呈现出真实的藏民生活,并反映出文化身份的动态表征和精神信仰的隐忧。陈柏彤老师和漆飞老师分别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特邀嘉宾作家、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对兰州大学举办此次活动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认为与会者的发言为其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指出藏族文学如果想要很好地走出去,只有进入到自己的文化里,从自己的文化中挖掘东西,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特邀嘉宾作家、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
据悉,“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是兰州大学文艺评论品牌活动之一,已对多位西部重要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研讨,推出了系列文艺评论成果。相关成果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等重要期刊发表。研讨的作家遍及新疆、青海、宁夏、甘肃、贵州、西藏等省区,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全国性文艺奖。